Kindle入华九年由盛转衰,该被说一无是处吗( 四 )


其实Kindle阅读器被中国用户闲置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中美图书发行机制的差异(美国有精装书、平装书上架的时间差 , Kindle可以与精装书同步以平装书的价格发行电子书)以及国内图书版权保护相对薄弱的生态环境 。
以Kindle主要服务的阅读刚需(需要传统阅读仪式感)用户为例 , 这些人往往是从事内容生产的知识群体 , 他们不仅需要阅读新书 , 出版时间相对较早的文献资料也是他们的主要阅读对象 。 而旧书的数字扫描版大多未经出版社和作者授权 , 以PDF格式存在于国内的互联网上 , 读者可以轻易地免费下载 。 大约十年前 , 著名的“新浪爱问”搜索引擎就是提供这类免费电子书下载的大本营 , 虽然经过整顿之后 , “新浪爱问”风光不在 , 网民们还是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这些免费资源 。 “免费的午餐”一旦尝过之后 , 再让用户习惯付费就会无比艰难 。
另一方面 , 虽然Kindle阅读器支持打开PDF格式的扫描版电子书 , 但阅读体验不甚友好 。 因为主流Kindle阅读器的屏幕大小只有6英寸 , 一般PDF文档整页显示出来后的字号就会变得非常小 , 如果不用放大镜基本无法看清 , 而且翻页时的响应速度极为缓慢 。 字号小的问题虽然可以使用第三方软件将PDF文档裁剪成与Kindle阅读器屏幕大小适配的尺寸 , 或者给亚马逊官方发邮件进行转码重排 , 但无疑会给用户增添麻烦 。 因此 , 对于国内阅读刚需用户来说 , 当然更愿意使用iPad或者电脑阅读免费的PDF格式电子书 。
唱衰Kindle为时尚早
针对Kindle在阅读PDF文档方面的弱项 , 近些年国内的电子阅读器品牌后来居上 , 比如掌阅科技公司发布的iReader阅读器 , 采用了更大尺寸屏幕 , 再加上支持PDF格式文档重排、电子笔手写等功能 , 从而获得了一部分主要看PDF文档用户的青睐 。 不过需要区分的是 , PDF格式的扫描版电子书本质上是属于纸质书的电子化呈现 , 严格意义上还不是真正的电子阅读 。
真正的电子阅读应该是经过重新转码、精心排版的数字产品 , 其实也就是Kindle阅读器目前支持的这种内容形式 , 只不过其在中文产品上做得还不够令人惊艳 , 无法让用户感受到十分明显的阅读体验提升感 。 Kindle在中国如果想翻身 , 就必须依靠技术团队在电子书排版设计上下功夫 , 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 , 用更人性化的设计细节征服读者 。 例如 , 电子书中的脚注或尾注是否可以采用随文折叠的方式 , 这样就无需读者来回翻页跳转获取信息 。
现在亚马逊中国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提升Kindle电子书的内容品质 , 而不是把更多精力花在更新终端设备上 , 因为一个Kindle阅读器就意味着上百万本电子书的潜在消费市场 , 想办法增加电子书销量比用终端扩大市场占有率更重要 。 互联网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边际成本小、传播速度快 , 最适合应用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 一本Kindle电子书只需要在前期投入成本排版设计 , 而一旦制作完成后 , 每一次销售行为都能带来盈利 , 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
电子阅读绝不应该是仅仅是将纸质书籍扫描成PDF格式 , 它应该在元宇宙中呈现一种全新的拟象阅读体验 , 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无缝阅读体验 , 比如记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进度 , 并在不同的平台终端上自动同步 。 又比如 , 支持个性化定制 , 并根据读者的阅读记录 , 为读者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相关书籍 , 让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屏幕上做笔记等等 。 在这些方面 , Kindle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其次 , 亚马逊中国还应该根据Kindle阅读器的特性加强优势资源的供给服务 , 比如Kindle的水墨屏非常适合看漫画这种图书类型 , 亚马逊在线书店就应该大力引入更多漫画品类的电子图书;还有外文原版书也是Kindle的一大特色 , 那就不妨将这些Kindle的优势内容进一步做成品牌 , 逐渐培养用户黏性和付费习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