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或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传出后不久 , 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随后各种讨论铺天盖地 。 尽管亚马逊中国官方已经否认了这种传言 , 表示Kindle仍将会在中国市场继续销售 , 配套服务也会继续运营 ,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 国人对于Kindle的热情已经在其入华九年间大规模消退 , 使用频率普遍越来越低 。
很多关于Kindle的商业分析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模糊了一个区分 , 那就是作为硬件的Kindle阅读器和作为软件的亚马逊在线书店 。 大部分质疑Kindle不好用的声音其实指向的都是Kindle阅读器 , 亚马逊在线书店不但没有太多可供指摘的地方 , 反而还是当年Kindle阅读器得以崛起的重要支撑 , 这也就可以解释 , 为何还有一些读者习惯在亚马逊在线书店买书 , 然后在手机终端上使用Kindle APP进行阅读 。
既然如此 , 需要讨论的问题其实就应该被更准确地描述为:Kindle阅读器真的已经被中国电子阅读者放弃了吗?它在当今中国是否完全失去了市场价值 , 最终只有死路一条?要回答这些问题 , 首先要解释Kindle何以从当年的“阅读神器”变成如今的“泡面神器” 。
注重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
自从电子阅读在新世纪兴起以来 , 一个经典话题就是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比较 。 由于介质载体不同 , 两种阅读方式的优缺点都很明显 ,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 实际就是个人习惯和爱好的问题 。 所以这里只讨论在电子阅读领域 , Kindle阅读器如何击败竞争对手 , 实现异军突起 。
在电子阅读器的研发史上 , 亚马逊公司并非领跑者 , 早在1990年 , 日本索尼公司就推出了一款数字光盘阅读器 , 十分有限的图书资源被储存在索尼出品的光盘里 , 但很少有人愿意花费550美元购买这样一个产品 。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技术进步 , 索尼公司2006年又发布了型号为PRS-500的便携式电子书阅读器 , 这款阅读器售价350美元 , 配备了亮度更高的电子墨水屏、拥有更长待机时间的电池以及更大的内存容量 , 索尼公司对这款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充满信心 。
文章图片
索尼PRS-500电子书阅读器
一般认为 , 成熟的电子书阅读市场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体验良好的阅读终端设备、优质的图书内容、价格适中、好用的电子书格式 。 综合来看 , 索尼阅读器只满足了第一个条件 , 其他三个条件都没有达到 。 索尼提供的在线书店里的书籍数量和质量都不够高 , 而且用户还要将索尼专用的BBeB格式的电子书先下载到电脑里 , 再用USB数据线传输到终端阅读器上才能阅读 , 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 。
相比索尼电子阅读器 , 亚马逊公司在2007年推出的Kindle阅读器在硬件表现上实在不能算优秀 , 甚至有分析师评价它为“非常糟糕”的设计 , 因为它更大、更笨重 , 屏幕性能更差 , 采用的还是封闭系统 。 神奇的是 , Kindle阅读器在硬件略逊一筹的情况下 , 最终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 继而把电子书推向了主流读者群 。 据美国商学院教授罗恩·阿德纳在《广角镜战略:企业创新的生态与风险》一书中的分析 , 亚马逊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一个“硬件设备+软件内容”的巨型服务平台 , 为读者提供了一站式购书的解决方案 。
亚马逊在线书店里的图书总量初期就达到了9万种 , 两年内迅速增长到33万种 , 用户在其中既可以买到《巴黎圣母院》这样的经典读物 , 也可以订阅最新的《纽约客》等期刊报纸 , 且价格适中 。 最重要的是 , 用户无需借助电脑 , 只需使用Kindle阅读器内置的无线网络连接 , 就可以立即将电子书下载到终端设备上 , 大大节省了用户下载电子书花费的时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