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大战之下,谁能打败瑞幸?( 二 )


瑞幸服务的吝啬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不便 , 但在价格较低的情况下 , 消费者对它的服务预期本来就低于高端茶饮、咖啡品牌 , 对于自助点单并非不能接受 。
除了“节流” , 瑞幸更要做到“开源” , 在不能烧钱补贴的情况下继续抓住消费者 , 增加收入 。
曾经 , 瑞幸的忠诚消费者是一批对价格敏感的年轻白领和学生 , 他们选择瑞幸 , 是因为可以靠打折券喝到10元以内甚至免费的咖啡 , 享受“薅羊毛”的快感 , 许多人对瑞幸的评价是“虽然不好喝 , 但十元以内喝咖啡的感觉很爽” 。
造假风波后 , 可以赔本补贴的时代结束了 , 瑞幸的饮品价位也自然而然地回到了10元-20元区间 , 对标茶百道、一点点等中端新兴茶饮品牌 。 为了留住消费者 , 瑞幸开始大搞研发 , 缩短推出新品的周期 。
2020年 , 瑞幸推出了77款现制饮品 , 进入2021年后 , 瑞幸在半年内推出了50多款新产品 , 甚至把奶茶配方和咖啡融合在一起 , 做“奶茶化咖啡” 。 2021年4月12日 , 就在自曝造假一周年后 , 瑞幸推出的新品“生椰拿铁”走红 , 频繁卖到断货 , 还带动了现制饮品界的椰味饮料热潮 。
在推出新品的同时 , 瑞幸继续注重互联网营销 , 通过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直播、福利群等方式发放优惠券 , 继续带给消费者“薅羊毛”的快感 。
不停推出的网红新品 , 让瑞幸创造出新的销量神话 , 营业收入也在持续增长 。 根据瑞幸2021年上半年财报 , 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5% , 但营业费用只增长了12.9% , 单店利润率提升到了16.3% , 同比扭亏为盈 。 CEO郭谨一自豪地说道:“它代表着我们的财报终于恢复了正常 。 ”
精品咖啡战火来了
在起死回生之后 , 瑞幸开始对精品咖啡下手 , 大量买进花魁精品咖啡豆是关键的一步 。
2021年12月 , 瑞幸在签署新咖啡采购订单协议时 ,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CGO杨飞就曾表示 , 精品咖啡的普及与日常化 , 将是瑞幸“专业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
实际上 , 就在2017年至2019年间 , 精品咖啡也曾是资本青睐的风口 , 许多创业者在资本助推下打造了小众精品咖啡 , 但这些精品咖啡店仍旧依赖咖啡师水平 , 且利润较低 , 很难在没有资本加持的情况下扩张并实现规模化 。 比起单体精品咖啡店 , 或者至今无法扩张规模的连锁店 , 已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瑞幸进入精品咖啡领域 , 显然将带给这个行业更多不确定性 。
2017年 , 钱治亚从神州租车离职正式成立瑞幸咖啡 , 当时 , 她打出的口号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喝到好的咖啡” , 并且期待瑞幸能够与星巴克竞争 。
初创时期 , 瑞幸奠定了用互联网思维做咖啡的基础 , 根据2019年4月23日瑞幸提交的IPO申请 , 截至当年3月底 , 瑞幸有811名技术研发人员 , 相当于一家中上规模的互联网企业 。
瑞幸一开始就不提供现场点单 , 顾客只能通过小程序在网上下单 , 随后通过注册发放优惠券、邀请好友赠送免费饮品等方式扩大粉丝群体、积累用户 , 并通过福利把用户引流到官方微信号和粉丝群 。 这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思维 。
造假风波后 , 瑞幸的快消品思维也愈发明显 , 不断推出新品 , 借助之前积累的私域流量 , 不但没有破产 , 还扭亏为盈 。 2021年8月 , 瑞幸宣布从5月开始实现了集团整体盈利 , 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
甚至 , 瑞幸在资本市场的成功 , 吸引了无数后来者 , 试图复制瑞幸在资本市场的打法 。 在中国咖啡市场迅速增长的背景下 , 更多创业者瞄准了特色产品和细分人群 , 资本随之涌入 , 一系列精品咖啡品牌迅速走入公众视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