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过热的资本造成了新消费领域的内卷 , 当诸多同质化品牌出现后 , 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 对特定餐饮品牌的忠诚度也会随之变低 。 一旦复购率降低 , 品牌销售率下滑 , 投资人很快会感受到利润空间降低 , 变得更加理性谨慎 。
曾经 , 咖啡领域的创业者能轻松拿到融资 , 甚至比投资人更像甲方:三顿半创始人吴骏在B+轮融资中面对纷至沓来的投资人 , 为了提高效率 , 可以要求投资人写书面材料;同样经营速溶咖啡的千小鹤创始人程筱颖 , 仅仅请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尝试了一次产品 , 陈琪把咖啡倒入矿泉水瓶 , 感觉溶解度很好 , 立刻敲定了投资 。
然而在2022年初 , 程筱颖已经意识到 , 一杯咖啡就能拿下融资的好日子结束了 , 现在需要勒紧裤带 , 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
相比于这些后起融资的竞品 , 瑞幸有一定的优势:进场够早 , 在咖啡消费刚刚成为热点时 , 它迅速拿到了融资并且扩张 , 占据了咖啡市场的先发优势 , 在门店数量、研发团队和消费者粘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
但是 , 竞争从未结束过 , 瑞幸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 除了资本层面与市场竞争的压力 , 甚至还包括昔日创始人的挤兑 。
过去的遗留问题仍然是一道阴霾 , 笼罩在瑞幸的头顶:2021年9月 , 瑞幸咖啡与美国集体诉讼代表达成和解 , 签署了1.85亿美元的和解意向书 , 这一金额已经远远低于预期 , 然而 , 瑞幸咖啡的债务重组进展并不顺利 。
2021年12月27日 , 在BVI法院举行的瑞幸咖啡债务重组听证会上 , 债券托管人毕马威要求中止执行清盘程序 , 导致债务重组计划由原定的12月底延期到2022年6月底 。
尽管毕马威提出反对意见的具体原因尚未披露 , 但据投资人士分析 , 这意味着股东、管理层、债券方可能出现了重大分歧 , 或者有第三股力量介入 。 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和分析 , 曾经因为造假被踢出瑞幸的陆正耀正在试图通过关联方曲线回归 , 收购瑞幸股权 , 同时 , 各方对大钲资本是否会私有化瑞幸咖啡存在一定担忧 。
瑞幸咖啡退市后 , 转入粉单市场 , 无论是现任董事会、管理层还是中小投资者 , 都希望瑞幸咖啡能在债务重组后重回纳斯达克市场 , 但目前债务重组遭遇波折 , 遥遥无期 , 加上中概股暴跌后上市条件日益苛刻 , 曾经因为财务造假遭到中美两国监管部门处罚 , 留下双重案底的瑞幸 , 想要重回纳斯达克更加遥遥无期 。
在经营方面 , 虽然瑞幸的营收在不断提高 , 实现了扭亏为盈 , 但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
除了Seasaw、Manner、不眠海这些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咖啡品牌 , 许多新茶饮品牌也开始提供咖啡产品 。 蜜雪冰城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子品牌“幸运咖” , 主打9-15元的咖啡 , 2022年初 , 高端茶饮品牌奈雪推出“限时轻松购”产品 , 包含仅售9元的美式咖啡和15元的拿铁咖啡 , 挤入咖啡下沉市场 。
咖啡市场的竞争始终是激烈的 。 2019年 , 瑞幸、Seasaw、Manner等新品牌靠着高坪效优势、外卖配送能力崛起时 , 上岛咖啡、咖啡陪你等老品牌就纷纷关店乃至破产 , 如今 , 新兴品牌同样面临着残酷的竞争 。
在上一阶段的竞争中 , 瑞幸曾经靠着烧钱补贴脱颖而出 , 而如今 , 瑞幸与其他咖啡品牌一样 , 别无选择 , 只能加大研发投入 , 打磨产品 。 但咖啡产品技术门槛低 , 爆品主要来自于配方的创意 , 很容易被其他竞争对手模仿 。
此外 , 在销售表现上 , 瑞幸也表现的过于依赖爆款 , 比如2020年推出的厚乳系列 , 当年度销量就占到了总销量的20% , 也意味着 , 瑞幸必须持续不断打造爆款 , 才能维持销售业绩 。 而一旦爆款失灵 , 那么瑞幸就将面临很大的业绩压力 。 业内常流传的一句话是 , 爆款可遇不可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