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古明城 富川古墓群


古富川与古龙平的县治治所变迁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富川古明城 富川古墓群

文章插图
西汉时期没有江华县和江永县


今日富川古称冯乘,今日富江古时叫临水,今日的思勤江古称的富川、富江、富水;昭平的桂江古称桂江、漓水,贺江古称封水…… 。县治是变化的,可以从历史记载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古富川的迁徙轨迹 。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划分,合理推断出县治的变化 。富川立县到南朝的县治在牛庙西岭尾自然村一带,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富川县治已经迁移到今公安里太一带 。同年,在富川原县治设置静州,与富川划江而治;大同六年(540年)设立龙平县,治所在原富川立县治所一带 。360百科:富川瑶族自治县史料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年),富川县属富州(州治在富川县,即今钟山) 。贞观八年(634年)改静州为富州 。《元和郡县志》载"因富川水为名" 。……开江县,下 。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猛陵县地,梁于此置开江郡,隋开皇十年罢郡为县,以属静州,大业二年废 。武德五年复置,属梧州,神龙元年割属富州” 。北宋开宝四年(971)富川县治迁徙到钟山镇 。废冯乘县,东境归江华县,西境入富川县;降封阳县为巡检司;河流变浅,富川县与龙平县从此相继迁移县治 。宋朝开宝五年(972)龙平县迁徙今日的昭平,废富州,撤销马江、思勤2县并入龙平县,隶昭州;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富川县治从今钟山县钟山镇迁往今富川县址 。
1、 富川立县到南朝的县治在牛庙西岭尾自然村一带
1.1、从临贺名称来历,证实富江古称临水,思勤江古称富水、贺江古称封水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在今贺州市北部及昭平县置临贺县,县治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置临贺郡,治临贺县(治今广西贺州贺街镇),属荆州,辖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建兴五县 。唐武德年间设贺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51年为贺县驻地 。
《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八》《十道志》曰:“贺州,临贺郡 。秦属南海郡 。二汉属苍梧郡 。吴置临贺郡 。晋因之 。宋为临庆国 。齐复为临贺郡 。陈因之 。隋平陈,置贺州,因贺水为名”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岭南道,治所位于广州(今广州市),辖境包含今福建全部、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 。其中贺州治临贺县(今贺州市贺街镇)辖临贺县、桂岭县、荡山县、富川县、冯乘县、封阳县6县;富州 治龙平县(今昭平县)辖龙平县、思勤县、开江县3县;《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八》《十道志》曰:“富州,开江郡 。秦桂林郡地 。二汉属苍梧郡 。梁为开江、武城二郡地 。陈置静州,改开江、武城二郡为逍遥郡 。隋平陈,并废,唐又置静州,贞观八年改为富州,因富水为名” 。
临贺,盖因临水与贺水交汇于贺街而得名 。富江古称临水,嘉庆《广西通志》卷载“临水可通巨舰,桂岭江水浅滩高,仅容小舠” 。可见,古富江,因为河流变浅,系因水流上段流水量发生变化,临水变成“可通巨舰”,为富川迁徙创造条件;贺江古称封水,发源于富川流经贺州的临水,以及发源桂岭南经至贺街东南的贺水 。临水贺水交汇后才称为封水 。
1.2、思勤江古称的富川、富江、富水,古时的临水改称今日的富江
富川县建于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北魏晚期的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灵溪水,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岗,南流经其县东,又南注漓水 。”;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则记有:“富水在富川西四十里,源出浮盖山下,南流入富川,思勤废县,其水灌注田畴,居民丰赡,故名 。”;光绪年间修的《富川县志》有记载“富江在富川县西,又南经昭平县东北,谓之思勤江,源出灵亭乡桃母岩,一名灵溪水”;清《广西通志》对富江的描述:“县西百里,地名沙平白槁涧出焉水,俱南流入于漓,亦谓之沙江,南流经白霞寨,又南至思勤废县与韦峒浊水汇合,又西南一百二十里至昭平县东北入于漓江,盖富江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