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盲盒经济:是盲盒,还是“韭菜盒子”?

采访人员/周蕊
“万物皆可盲盒”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新风潮 。 然而,借助盲盒经济,商家大肆饥饿营销、“割韭菜”,挑战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不禁让人感叹:消费者开的是盲盒,自己却沦为商家眼中的“韭菜盒子” 。
“万物皆可盲盒”带来乱象丛生
打开盒子和外包装之前,不知道内容物究竟是哪种款式,在拆封的瞬间才“揭开谜底”,甚至还可能获得更具有收藏价值和二级市场交易价值的“隐藏款”——这样的盲盒文化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新趋势 。

半月谈评盲盒经济:是盲盒,还是“韭菜盒子”?

文章图片
图1/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半月谈评盲盒经济:是盲盒,还是“韭菜盒子”?】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晓斋说,盲盒玩法相对简单又新颖刺激,迎合了正在成为消费新主力的“Z世代”人群图新鲜的消费心理 。 而随着新消费群体的崛起,消费市场的理念逐步“盲盒化”,从最初相对小众的手办盲盒逐步出圈 , 扩展到文具、文创产品、玩偶甚至是旅行目的地等领域,最终形成了消费市场“万物皆可盲盒”的风潮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潮流玩具市场发展报告》预计,2022年以盲盒、手办为代表的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将达478亿元 。
盲盒经济崛起的同时,种种乱象也不断衍生 。 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合推出联名款盲盒套餐,有网友为了获得稀有隐藏款,花费1万多元购买100多套套餐;还有消费者购买“代吃”服务,雇人代买代吃套餐而获得盲盒,甚至将吃不完的食物直接丢弃 。
中消协针对此事发声:肯德基利用限量款盲盒销售手段,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这一做法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 。
此外,有关“活体宠物盲盒”的新闻层出不穷 。 多地多次出现宠物在运输中死亡的悲剧,引发舆论愤慨 。
“真盲”还是“假盲”?商家“割韭菜”挑战公平交易权
在二级市场上,隐藏款往往可以获得极高的溢价,产生套利、炒作空间 。 然而,盲盒真的“盲”吗?
——隐藏款凭啥单独定价?
二级市场上,隐藏款往往比普通款有着更高的价格 。 一些商家为了收割消费者,将隐藏款单独定价,涉嫌不公平交易 。
比如 , 某电商平台销售的晨光“梦境下午茶”系列中性笔盲盒,没有外包装的类似款式售价为3元到4元 。 这一系列一共14种普通人物款加2种隐藏人物款,如果随机发货,一支为6.8元;指定普通人物款,价格升至7.8元;若指定隐藏人物款,价格则为68.8元 , 是没有外包装版本的几十倍 。
——买全套凭啥“必中”?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指出,除了加价“可指定”之外,商家往往还推出购买一组“必中”“必出隐藏款”的高价套餐,这些都意味着盲盒失去了“盲”的特质,也意味着价高者得,形成了消费市场的多级价格歧视,涉嫌不公平交易 。 “盲盒要‘盲’ , 要真正的随机才能公平,上述做法意味着商家可以控制所谓隐藏款的生产数量和概率,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挑战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 ”
——所谓“必中”真的中吗?
在小红书、B站等多个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用视频记录了打开“幸运盒子”的过程,结果发现,花了数百元乃至数千元购买的所谓手机盲盒,最终“必中”的却是几乎已退出消费市场的老款诺基亚手机,与宣传的所谓“必中苹果手机”风马牛不相及 。 深感受骗的消费者回过头来仔细查看商家的宣传,才注意到商家玩的文字游戏 。 有的商家对“必中”描述的是“苹果、华为等品牌手机”,有的商家对“必中”则表述为“苹果手机、华为手机、小米手机……”,利用“等”“……”的描述让消费者吃了哑巴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