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奥会场馆闭环内外两层铁马之间4米的缓冲区 , 室外智能物流机器人正忙碌地运送着物品 。 工作人员只需将货物放在机器人的顶部 , 机器人就会运送到交付站并根据预设的路线卸载货物 。
“我们在测试赛时有些场馆就已经提前试验了无人配送车 。 如果是正常搬运桌椅和器材 , 可能需要8个人 , 用这个车则人数直接减半 。 这样算下来 , 同时在14个竞赛场馆和4个比较重要的非竞赛场馆使用 , 不但可以大幅减少人力 , 提高物流操作的效率 , 还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 ”北京冬奥组委物流部物流处处长李进说 。
用“简约”诠释“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 , 这样的例子多到可以信手拈来 。
比如关于只租不买 。 截至目前 , 主物流中心已完成约500个项目的采购工作 。 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 , 小到餐饮、交通、物流中需要的小部件 , 组委会通通坚持“能借不租 , 能租不买” 。 “我们已经有70%以上品类和数量的物资是通过租赁获取的 , 其中床单被罩这些都是租赁来的 。 ”北京冬奥组委物流部部长李燕凌说 。
又如那些随处可见的可折叠家具 。 可别小看了这些可折叠的桌椅板凳 , 它们大大节省了运输空间和存贮空间 。 李燕凌算了笔账:“如果以不能折叠的家具为一车来算 , 折叠家具能够节省出75%的体积 。 这个数字可不得了 , 可以说是大大减少了我们运输的车次 , 还成功降低了物流运输的碳排放量 。 ”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展示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绒线花 。
还有那朵永不凋谢的绒线花 。 这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的花束不再使用鲜花 , 而是改用由中国传统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线花 。 两项赛事 , 一共需要花束1251束 , 累计花材共16731支 。 改用绒线花束更好地控制了成本 , 不用像鲜切花束需从南方种植基地调运 , 大大降低了运输和管理的费用 。 而且 , 这也方便运动员携带回国、长久保存 , 既减碳降碳、节俭办奥 , 又充满人性化 。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冬奥会刊 。
文章图片
客户端 冬奥会刊 | 采访人员 李立
编辑 耿寅昕
【冬奥述评|能租不买 减碳更精彩】流程编辑 吴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