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这所学校——专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

瞭望 | 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这所学校——专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
文章图片

【瞭望 | 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这所学校——专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
有信念、能创新、肯实干 , 是识变、应变、求变的基础 , 也是新时代青年学子未来在精神、能力和行动上向变而生不变的密钥
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第一
西南交大将致力于打造轨道交通领域领先的全球学术重镇 , 成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高地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
文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吴晓颖
预计时速超600公里!
2021年1月 , 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 , 有望刷新大气环境下陆地交通速度的新纪录 。 这一原创性、自主性、引领性的技术突破源自西南交通大学(下称西南交大) 。
坐落于成都的西南交大 , 已有126年建校史 , 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 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 , 也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 , 现在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 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 。
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第一;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30余万栋梁英才 , 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4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师摇篮”;率先在全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 破解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属难题 , 被誉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小岗村实验” 。
日前 ,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专访 。 他表示 , “十四五”时期 , 学校将瞄准“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阶段目标 , 主动对“两个大局”中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进行战略性回应 , 整体构建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新模式 , 全速推进“双一流”建设 , 持续增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及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核心能力 , 加快打造轨道交通领域领先的全球学术重镇 , 努力成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高地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 。
培育轨道交通领域领军人才
《瞭望》:西南交大如何回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
杨丹:今天是一个创新迸发的时代 ,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空前密集、加速迭代的活跃时期 。 智能革命呼啸而至 , 多学科交叉汇聚、多技术簇群跨界融合已成常态 , 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学术前沿、新的科技领域和新的创新形态 。
西南交大积极响应、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正在构筑交大风格、德才兼备、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努力培养轨道交通领域领军人才 。
大力开展本科分类培养 , 打造卓越本科教育 。 如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 , 在轨道交通优势学科专业设立卓越工程师拔尖班;创建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 , 以交通+、智能+、城市+为导向 , 贯通本硕博 , 培养面向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立天佑铁道学院 , 重构输出型和本土化两类人才培养体系 , 培养“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等 。
以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根本 , 全面强化研究生教育 。 一是精准培育轨道交通高层次领军人才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 如围绕川藏铁路建设 , 设立工程博士川藏铁路专项培养项目等 。 二是全面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 构建以研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 。 同时 , 重视并推动基础学科与轨道交通特色优势学科互促互补、交叉融合 。 优化完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学学科布局调整 , 为培养轨道交通领域领军人才奠定坚实的理学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