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你对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氛围有何期待?
杨丹:研究型大学是学习与创新的社区 , 求知与创新并存 。
我一贯勉励学生要保持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勤学、苦学、深学 , 既掌握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 又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 , 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 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 , 着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 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持续提升学习效度、升级研究路向 , 真正沉浸于求知与创新的教育体验中 , 享受知识获取、知识创新带来的无穷乐趣 。
我希望 , 面对世界科技创新生态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的时代趋势 , 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能稳扎稳打 , 筑牢学术本底 , 知行合一 , 厚植创新基因 , 主动进入学术研究的“深水区”、科技创新的“无人区” , 在不断创新中精进学术、成就自我 。
《瞭望》:你曾给毕业生传授三大密钥:有信念、能创新、肯实干 , 有哪些内涵?
杨丹:青年学子身处的新时代 , 是筑梦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时代 , 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 。 面对这些变化的时空场景 , 一定要有信念、能创新、肯实干 。 这是识变、应变、求变的基础 , 也是未来在精神、能力和行动上向变而生不变的密钥 。
坚如磐石的理想是精神之钙和安身立命之本 。 新时代青年应有家国情怀、天下情怀 , 拒绝平庸、躺平、短视与狭隘的小我 , 树立崇高信念 , 把人生理想融入民族、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 成就人生大我 。
时代变迁 , 唯创新不变 。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 都需要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 , 没有求变求新的意识与能力 , 工作很难做得出色 。 唯有善于在新的跨界、融合、交叉和重构中成为创新者 , 才能找到立足时代的强力支点 。
实干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 道虽迩 , 不行不至;事虽小 , 不为不成 。 为人、为学、为事、为业 , 最怕纸上谈兵、浅尝辄止、知行不一 。 新时代青年既要仰望星空、以梦为马 , 更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 做实干家 , 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幸福、铸就伟业 。
文章图片
西南交通大学校门 西南交通大学供图
瞄准国家战略抢抓重大机遇
《瞭望》:如何看待“十四五”时期西南交大的挑战和机遇?
杨丹:西南交大地处西部 , 在集聚办学资源、引进高水平人才等方面还面临巨大挑战 。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育工作力度 , 是目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 为此 , 学校进一步强化人才强校主战略 , 重组人才工作办公室 , 实施人才引育动力组工程 , 开辟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等多个引才特区 , 积极打造人才“规划-搜寻-招聘-任用-考核-评价”全链条工作闭环 。 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 翟婉明院士还当选了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他也是目前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唯一的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学校还在积极抢抓教育强国、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 。
对接教育强国 , 学校立足实际 , 确立了“工科卓越、理科强基、文科优新、生医拓展、智能引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思路 , 加速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升级 , 力争更多学科进入国家第一方阵 。 目前 , 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 在国家第一轮“一流学科”建设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工程学进入ESI世界前1‰ , 土木、机械、电气、信息等学科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