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这所学校——专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 三 )


对接交通强国 , 学校正组织团队突破下一代高速铁路系列核心关键技术 , 瞄准600km/h及以上未来轨道交通系统 , 开展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及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对接科技强国 ,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 , 围绕川藏铁路建设、智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速磁浮、新制式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与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 特别在大科学装置方面重点布局和发力 , 总投资5.8亿元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已开工建设 , 我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大科学装置项目申建取得关键进展 。
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 学校承担成渝中线400km/h的高速铁路科技服务 , 持续深化与成都市全方位战略合作 , 积极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等 。
《瞭望》:你们新布局的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丹: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 , 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西南交大携手合作 , 以产教、科教双融合理念 , 在成渝相向发展的桥头堡——成都市东部新区 , 高起点、高规格建立的城市化、智能化、国际化新型办学实体 。
学院立足前沿交叉领域 , 开设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智慧运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城市设计、智慧交通等跨学科、交叉型专业 , 2021年9月已正式启动办学 , 迎来首批新生 。
它的定位是 , 服务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新工科学院、研究型学院和未来技术研究校区 。 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西南交大“双一流”建设的新引擎、“新工科”改革示范的新平台、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化办学的新门户 。 我们相信 , 作为学校发展的全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 它的建设与发展必将为学校转型升级、学科生态优化、办学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
打造轨道交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瞭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西南交大有什么担当?
杨丹:学校正在集全校之力打造轨道交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 学校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 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 , 科技成果四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承担一大批国家和行业的重大科技项目 , 为我国高速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形成覆盖轨道交通各领域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优势集群 。 学校已建成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科研体系 , 拥有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9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
在极端条件交通设施建设、未来交通系统、现代智能技术、碳中和、先进材料等领域进行前瞻规划、超前研发 , 布局轨道交通战略发展方向 。 同时 , 纵深开展科研管理改革 , 重构“一室+四部+五院”大科技管理体系 ,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系列提升计划 , 有力支撑上述科技发展战略任务的落地 。
《瞭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有新进展吗?
杨丹:我来学校工作之前 , 在2016年 , 学校就开始了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 通过先确权、后转化 , 解决了科研人员不愿转的问题 。 随着改革的深入 , 我们发现 ,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分就灵” , 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不敢转的担心 , 以及因技术成熟度低没有成熟成果可转的困境 。 目前学校正探索利用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和搭建中试研发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 近期 ,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 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正式落户我校 , 这一平台就是要着力破解“无成果可转”的难题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