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买卖、租借银行卡 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资金转移手法大揭秘( 二 )


此外 , 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为了阻断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非法转移 , 不断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 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对公安机关通报的涉案银行卡严格实施“一案双查” , 逐户倒查涉案账户的关联账户 , 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大量线索 。 中国银联组织各商业银行开展银行卡清理整治 , 全面清理长期不动银行卡和“一人多卡” , 大幅降低了不法分子盘活存量银行卡的风险 。 中国银联研究建立了跨机构风险防控机制 , 推进“一键查卡”试点 , 在便利个人银行卡信息查询的同时 , 有效防范冒名开户风险 。
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资金转移手法揭秘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 , 作案手段变化快、迷惑性强、防范难度大 , 诈骗窝点加速向境外转移 , 有组织犯罪特征日趋明显 , 严重破坏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
根据相关人士介绍 , 从涉案资金转移手法看 , 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
首先是收款环节:买卖、租借银行卡收取诈骗资金 。 犯罪分子主要通过购买、租用他人实名开立的银行卡、支付账户收取被害人资金 。 据公安部门通报 , 2021年1至11月 , 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7万起 , 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3.9万个 , 涉案银行卡全部为实名开立后非法买卖 。
其次是转移环节:账户层层嵌套、资金多方划转 。 诈骗分子为躲避公安机关止付、冻结措施 , 往往快速转移涉案资金 , 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 。 一是通过境内“水房”(洗钱团伙)实施转移 。 境内组建洗钱工作室专门从事诈骗资金转移 , 形成境外人员实施诈骗、通过聊天软件指挥境内“水房”快速转移洗白资金的黑色产业链 。 二是“跑分平台”拆分交易 。 资金通过“跑分平台”等非法支付平台进行大量拆分 , 转移至普通群众受高额利诱实名开立的银行卡、支付账户 。 三是利用虚拟货币转移赃款 。 诈骗分子通过购买虚拟货币向境外转移涉诈资金 , 查控难度大 。
最后是变现环节:资金跨境转移变现 。 为规避打击 , 诈骗分子通常隐藏在境外 , 通过地下钱庄将境内的诈骗资金转移出境完成变现 。 一是刷卡取现 。 雇用境内“车手”在银行ATM取现后非法走私出境 , 或者通过非法改装移机境外的POS机刷卡取现 。 二是虚构交易 。 构造虚假交易实现诈骗资金跨境转移 , 如签订虚假贸易合同 , 或者购买游戏点卡、充值卡等虚拟商品后转卖完成变现 。 三是跨境“对敲” 。 通过地下钱庄境内交割人民币、境外交割外币等方式 , 实现诈骗资金跨境转移 。
在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严峻背景下 , 人民银行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 , 联合有关部门印发《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工作方案》 , 提出29项具体工作措施 , 提升打击治理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台《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 , 强化收款条码管理 , 重拳打击“跑分平台”;推动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 , 对参与电信网络诈骗、为不法分子提供便利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严肃处罚 。
【非法买卖、租借银行卡 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资金转移手法大揭秘】人民银行表示 , 下一步将继续全力协助公安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 持续压实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责任 , 推进行业风险整治 , 促进跨机构、跨市场、跨部门的风险共享和协同处置 , 构建全链条齐抓共管格局 , 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 , 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