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宅安禪(一)( 十 )
人的精神生活能夠維持健康和活潑 , 而不是由滿足物欲和感性享受得來的 。 精神生活能夠喜悅自在 , 是因為能夠做自己的主人 , 能夠自制 , 能夠在宇宙之間參贊化育 , 能夠發現活下去的意義 。 但是大部分人對于這方面似乎毫無所知 。 在無窮的競爭和價值分歧的社會里面 , 另一種精神生活的偏態 , 就是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 。 由于個人太重視自己虛有其表的“我” , 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我執” 。 太重視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 于是“我相”就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價值” , 擾亂了我們心靈的平靜 。 由于太怕“自己”下不了臺 , 想維護自己的尊嚴 , 結果造成不能夠“自我肯定” , 不敢誠實說一句“是”還是“不是” , 否定了我們本性之中的美德 。
不能夠自我肯定 , 有幾種特質 。 首先是不能夠自覺 , 不能夠醒悟到自己的本質 , 連自己應該做些什么 , 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環境因緣等都不清楚 。 一個對自己無所認識的人 , 一定是迷惘的 , 是沒有方向的 。 在分工精細的社會里 , 強調的是因材適所 , 才適合發揮自己的特長 。 對自己毫無所知的人在謀生適應上自然發生困難 , 而目前青年最大困擾之一 , 就是對自己毫無所知 。 其次呢 , 講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 , 也有自己的優點 。 無論是好是壞 , 是不是無可改變的呢 , 或者是無從補救的呢 , 首先去接受它 。 這樣 , 就不會產生虛幻 , 才能夠工作 , 勇敢生活 。 佛經上說過:大死一番 , 再活現成 。 無非是叫人首先將虛幻洗去 , 接受自己;根據自己的本質來生活 。 人與人之間是不能比較的 。 比較的結果 , 都會造成迷失 , 會帶來一些擾亂自己的困惑 。 生活的本質 , 就是“你之所以為你是好的 , 我之所以為我也是好的” 。 這樣的觀念 , 就是平等性智 。 目前 , 我們的社會秩序很講究平等 , 但是 , 在精神生活之上就往往否定自己 , 羨慕別人 , 缺乏平等的自信 。 一個否定自我的人 , 是很難有健康的精神生活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