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宅安禪(三)( 四 )
《壇經》說:“自性迷即是眾生 , 自性覺即是佛 。 慈悲即是觀音 , 喜舍名為勢至 , 能凈即是釋迦 , 平直亦即彌陀 。 ”人在清凈之中 , 顯現本性的自得 , 而種種德性是本自清凈 , 本無動搖 , 本自具足的 。 所以《壇經》又說:“心平何用持戒 , 行直何勞參禪 。 恩則孝養父母 , 義則上下相憐 , 讓則尊卑和睦 , 忍則眾惡無喧 。 若能鉆木取火 , 淤泥定生紅蓮 。 ”心行平直 , 就是定慧等持 。 定慧等持 , 就可產生悟 。 于是所有的思想和行為 , 不需要倫理就已經能夠符合倫理 , 不需要任何的修持就能夠符合綱常 。 禪宗除了在定慧等持之中 , 明白自性的自得之外 , 也就是懺悔了 。 所謂“懺” , 是將過去所有的過錯、愚迷全部懺盡 , 永不復起;所謂“悔” , 就是悔自己的后過 , 讓自己永斷諂誑嫉妒等罪過 。 這里的懺悔 , 是很似儒家的反省功夫 。 懺悔不同于心理分析所謂的“凈洗” , 凈洗只是使情緒或情感加以凈化 , 而懺悔必須進一步化為行動 , 在實踐之中得到醒覺 。 當一個人能夠由過錯或者不良適應之中解脫出來 , 他已經超越了原來的精神生活困境 , 走向實現的里程 。 倫理固然源自清凈的法身 , 但倫理當然是一個人銑練其真性的工具 。 所以禪宗不但不排斥儒家的倫理 , 反而將它接納 。 所以說 ,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 , 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 , 念佛往生難到 。 ”這是《壇經》所說的 。 倫理從人文心理學來看 , 是導引一個人走向自我的實現的重要憑借 。 倫理幫助我們自我功能的提升 , 所以唯一能夠拯救人類免于瘋狂的法器 。 禪 , 從這一點來看 , 與現代的心理學有很相似的看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