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开始跟人类抢饭碗了( 二 )


文章图片
图2/5
(图/视觉中国)
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 , “偶像”的身份赋予了一个虚拟人更多的人性 。 95后非二次元圈的用户罗曼尼表示 , “看过洛天依和翎 。 其实很早就知道有‘虚拟偶像’ , 但真正接触到这个概念 , 还是最近一两年 。 当时看到这个标签觉得很新鲜 , 忍不住就开始慢慢了解这个群体 。 ”
步入2021年 , 虚拟的“人性”表现越发明显 , “偶像”的概念也随之大众化 , 虚拟数字人开始席卷人类社会 。 它不再只是属于偶像IP圈层的符号 , 而是进入到更多元的社会角色里 。
先是虚拟顶流洛天依频繁破圈 , 从登上春晚舞台 , 到和李佳琦同台直播 , 甚至开始和Vsinger家族成员跨界带货;再就是首个国风虚拟KOL“翎”亮相央视综艺《上线吧!华彩少年》 , 并在之后与特斯拉、奈雪的茶、Keep等品牌展开了商业代言合作;紧接着 , “超写实数字人” Ayayi凭借一张证件照蹿红小红书 , 一夜涨粉近4万 , 首发帖阅读量近300万 , 跻身虚拟KOL头部行列 。
一手把Ayayi打造出来的燃麦科技联合创始人唐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 Ayayi的形象前后改了四十余版 , 仅仅是一张图片、一句打招呼的话 , 就让Ayayi迅速走红 , 公司相信 , 这样的虚拟人形象一定会受到欢迎 。 事实的确如此 , Ayayi此后也开始和多个品牌达成合作 , 包括娇兰、保时捷和安慕希等 , 她还作为“数字员工”入驻了阿里 , 成为天猫超级品牌日的数字主理人 。
越来越多品牌都搭上了虚拟数字人的快车 , 除了合作 , 还有不少企业自创虚拟代言人形象 。 像麦当劳的“开心姐姐”、康师傅的“许星悠”、屈臣氏的“屈晨曦”和国产彩妆花西子的同名虚拟人等 。
一面是虚拟偶像们纷纷跨界下海“被迫”商业化 , 另一面是真人主播们愈发内卷 , 不少人开始率先拥抱虚拟化 。
在去年扎克伯格将Facebook更名“Meta”的两天后 , 在中国短视频领域又横空出世了一位集“元宇宙、虚拟偶像、美妆”于一体的博主柳夜熙 。 其首发视频在当晚5小时内获赞247.7万 , 截至目前 , 柳夜熙抖音账号拥有粉丝837.8万 , 获赞2101.3万 。
“柳夜熙的成本是很高的 , 但是没办法 , 现在直播带货领域是很内卷的 , 大家都在琢磨如何提升内容质量 , 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是一个方向 。 ”一位从业者如此感叹道 。
对此 , 提早切入到直播电商平台、做起虚拟主播生意的弘一也很有体会 。 担任杭州花脸数字科技渠道与KA总监的弘一 , 早前主要负责公司的人脸识别支付项目 , 受疫情及直播电商发展影响 , 公司在2020年9月就开启了虚拟主播业务板块 。 “当时直播人员相对短缺 , 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 , 同时人脸识别支付市场在锐减 , 推进得很慢 。 所以我们就立马转变了工作重心 。 ”
根据弘一介绍 , 在过去的2021年 , 公司主要为品牌商家提供在直播间内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虚拟主播服务 。 没成想 , 生意十分火爆 , 仅传统电商直播的合作方就超过2000家 。
【虚拟人开始跟人类抢饭碗了】目前公司服务分为两个层级 , 第一层即在已经做好的虚拟主播形象库中 , 选择符合品牌定位的形象 , 包年计费 , 一年只需要39800元 , 包含运营指导及售后服务;第二层则是专门的虚拟IP形象定制服务 , 定制好后收取制作费及每年的运营费用 , 价格不定 , 根据IP形象的精度要求 , 十几万元到上百万元都有可能 。
当真人主播市场走向饱和 , 虚拟主播的价值开始突显 。 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 杭州当地的主播工资普遍偏高 , 即便是个兼职的“小白” , 一个小时也要200-300元 , 而且优质主播比较少 , 挖墙脚的现象又很多 。 “并且真人主播、MCN机构和品牌商家之间也容易产生利益纠纷 , 虚拟主播的可控性更强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