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开始跟人类抢饭碗了( 五 )


按照《2020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定义 , 身份型虚拟数字人涵盖了虚拟IP(包括虚拟偶像和虚拟代言人)和虚拟身份(包括虚拟主播)两大类 , 服务型虚拟数字人则细分为AI助手和替代真人服务的虚拟人 。
内卷式狂欢 , 入场容易候场难
“大家都在寻找下一个颠覆性的、令人兴奋的产品 。 ”在提及为何人人都在“捏”虚拟人时 , ALAB新内容实验室创始人王薇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道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2021年全年 , 虚拟数字人相关投资有16笔 , 集中在虚拟数字人、虚拟偶像以及泛娱乐领域相关技术等公司;2020年全年相关投资共10笔 , 2019年全年相关投资共6笔 。
技术在进步 , 资本也在加速进场 。
甚至资本的狂热开始助推越来越多的公司投奔虚拟数字人赛道 。 数据显示 , 我国现有“虚拟人”、“数字人”的相关企业高达28.8万余家 , 2016-2020年 , 5年新增注册企业复合增长率近60% 。
对待虚拟数字人 , 或许资本方与平台要比普通大众疯狂得多 。
“比较出乎意料的是 , 现在技术公司和品牌方们对虚拟数字人的需求是很大的 。 2021年 , 跟我们公司旗下虚拟偶像Rae有合作的品牌就超过了30个 。 ”虚拟偶像Rae运营团队、上海想来想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Yibaw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
实际上 , Rae早在2020年10月就上线了 , 运营一年多后 , 开始有众多技术公司找到其背后的团队谈合作 。 Yibaw称 , “他们往往只懂技术不懂运营 , 需要技术与内容更好地结合来完善虚拟IP的价值 , 从而实现商业变现 。 ”
Yibaw所言并非个例 。 打造出业内前列虚拟偶像“许星悠”的左手上篮副总裁于歌就表示 , “目前 , 公司有筹备新的虚拟数字人制作与合作项目 。 除了现有的品牌方代言合作外 , 还接到了不少技术公司和艺人经纪公司的合作需求 。 其中 , 艺人经纪公司主要是希望能共同孵化出虚拟艺人 , 从零开始培养或者做现有艺人的数字分身 。 ”
技术已然开始工具化 , 反倒是那些具有内容制作及运营基因的公司开始受到青睐 , 因为它们显然变现的效率更高 。
也就是说 , 即便虚拟数字人吹起了巨大的风口 , 但其跟技术本身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 , 许多人都是基于IP内容运营的逻辑抢占风口 。 “技术准入门槛更低了 , 工具更轻量化 , 同时短视频及直播等普及 , 使得更多人可以投入到虚拟人的创建中 。 加上去年元宇宙风口大涨 , 进一步加速了不少虚拟数字人的早期落地 , 先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传播起来 。 ”七维科技创始人殷元江向《财经天下》周刊指出 。
风口和风险总是孪生 。 虽然在当前的虚拟数字人赛道上已经呈现出更多、更大的需求和想象 , 但是内卷的残酷和乱象也同样蜂拥而来 。
“行业内有很多跟风现象 , 我们前不久才在打假 。 因为行业新 , 很多缺乏资源和商业规划的公司也会来凑热闹 , 出现不少抄袭现象 , 像有公司在谈合作时会把本来是别人的作品说成是他们做的 , 而且要价更低 。 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 打价格战了 。 ”Yibaw说 。
新赛道谁都可以做 , 但是要做到头部很难 , 而要拥有更多资源和话语权就不得不向头部靠拢 。 不过 , 头部的巨额投入对于不少中小公司而言 , 或许有些望尘莫及了 。 “如果只是‘捏’个人 , 成本很低 , 可能上淘宝花一两千也可以做出一个漂亮的虚拟人 , 但是要打造出人设和IP价值 , 经得起市场和受众的考验 , 这个成本是相当高的 。 ”王薇说 。
真正“捏”一个虚拟人到底要花多少钱?业内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