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内卷的互联网人,都去了哪里?( 三 )


这个转变对我来说其实不算大 , 因为我在互联网企业 , 还是在车企 , 做的都是App的UI设计 。 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在作息时间上 , 在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晚起加熬夜 , 但来到车企之后上班时间变早了 , 导致我很久才适应改变已经习惯了六七年的作息 。 当然 , 现在我很习惯了 , 生活变得规律后感觉也更好了 。
还有一个细微的变化是在工作内容上 , 虽然都是做UI设计 , 设计思维没有太大的改变 , 但用户人群产生了变化 。 对的不同的App采用的设计方式和判断都不同 , 比如 , 我在车企做App的设计 , 还需要了解售前、售后等流程 , 才能保证App是可以解决车主的问题的 。
如果让我回过头去看互联网行业 , 可能我看到的不是年龄的焦虑 , 也不是内卷 , 而是快速迭代、风口 。 2020年的时候 , 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住的时候 , 线上学习需求爆发式增长 , 我当时还在一家在线教育企业 , 居家办公期间每天都在聊新需求 , 做新需求 , 后来看到街上满大街的在线教育的广告 , 还是有那么一点成就感 。
作为一个新的“汽车人” , 也是作为一名新能源汽车准车主 , 我其实对里程、充电都有点焦虑 , 因为目前就算是在北京 , 郊区的充电资源也不算特别乐观 。 所以 , 我还是更期待能够更快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 , 让越来越多人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操控、便利、省钱 。
4
姓名:李云峰
职位:原为58同城产品运营 , 现为长城汽车总监
10年前 , 我进入了互联网行业 , 当时智能手机还没大规模普及 , 还处于塞班和诺基亚的时代 。
现在的造车就正如那个时代的互联网、智能手机 , 处在变革的早期 , 这对于我的职业转型来说 , 也是一个风口 。
这两三年 , 互联网行业最热的话题之一莫过于“35岁焦虑” , 恰好我今年刚35岁 , 其实焦虑是真的有 。 我看来 , 目前的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卷 ,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 毕竟是红利消退期了 。 我之前所在的团队变化很大 , 业务接近了天花板 , 尝试了一些产品创新但于事无补 , 起色不大 。
不过我来到汽车行业 , 不是因为裁员 。 一方面来说 , 很多车企都非常看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方法论和互联网的管理方式 , 虽然在传统车企推动互联网的一些理念和思维方案落地比较有挑战 , 但很多车企的确都在挖互联网方面的人才 。 我选择了一家传统车企 , 主要是看重传统车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生产实践 , 能够参与到其实现新零售变革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 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
另外一方面来说 , 来到汽车行业 , 是因为我对中国制造非常有信心 , 我相信在未来10年、20年时间里 , 大街上跑的一定都是更多的自主品牌的汽车 , 我对此很有信心 。 能够亲身经历这件事情 , 对我来说机会难得 。
5
姓名:吕秋杰
职位:原为自如HRBP , 现为汽车行业猎头
2021年 , 我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HRBP(业务人力资源合作伙伴)跳槽到了一家猎头公司 , 主要是服务于汽车企业 。
其实这对我来说变化还是很大的 , 特别是在角色认知和价值输出上 , 从HRBP到猎头 , 变化就是从甲方到乙方 , 从对内到对外 , 从接受稳定到拥抱变化 。
我们常说的BP(Business Partner)存在于组织内部 , 同业务负责人搭班子、稳团队、促人效、宣文化 , 更多是对于企业内部活动的关注 , 而对于企业以外、行业以内的动态 , 往往略有滞后 , 或表现得不太敏感 。
猎头和人力资源中的招聘模块联系更密切 , 并不需要精准了解到组织内每一个体 , 更多的是对行业中的企业做出分析、归纳、总结 , 从人才交付或行业资讯的角度提供服务与方案 。 “人从哪儿来 , 到哪儿去”“人背后的人”“人力资本几何”等等 , 这些围绕人的问题成为了猎头角色的重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