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90后,正在经历资本市场的洗礼

花1万多元买了1314只基金 , 前不久 , 一位年轻基民的投资故事引发了广泛讨论 , 年轻人的“花式”理财让人大开眼界 。
当下 , 90后已经悄然成为基金理财的一支生力军 。 从“养基过年”到“跌妈不认” , 过去的一年 , 基金市场的大起大落 , 让许多年轻人感受到了财富起伏的“心跳体验” 。
不仅是热衷养基 , 还热衷炒股、炒币、炒鞋等 , 90后投资者在市场的洗礼中一路“钱”行 。
《财经国家周刊》采访人员与几位90后投资者聊了聊 。 年轻人的“钱袋” , 还好吗?
从“养基”到炒股:凭运气赚的钱又凭实力亏掉了
1992年出生的宋晓 , 2011年上大二时就就开始做基金定投 , 后来经历过炒股巨亏 , 最近回归到买银行理财和基金定投 。
“‘凭运气赚的钱 , 最后都会凭实力亏掉’ , 这句玩笑话 , 对我来说却是真实的故事 。 ”她说 。
宋晓是很早就有投资理财意识的女生 , 大二开始做定投 , 每个月把生活费拿出400元买两只基金 , 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毕业时 , 手里能够有5万元 , 这样找工作、租房子就不用找家里要钱了 。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 , 是因为当时生活费比较宽裕 , 一个月有至少3000元 , 就想着多少能养成储蓄的习惯 , 而当时银行的理财经理介绍 , 定投正好有这个功能 , 然后她就养成了定投的习惯 , 一直到现在 。
2015年工作后 , 随着工资的增加 , 每个月定存6000至1万元 , 因为是把定投账户和工资卡绑定 , 每个月自动扣款 , 钱一直在账户里趴着 , 一度甚至忘了 。
“后来 , 家里需要用钱 , 我就看了一眼定投的账户 , 发现已经有20多万了!然后就取出来给了家里 , 还挺开心的 , 把它们忘了之后 , 这笔钱像是捡的 。 ”她说 。
宋晓把这次投资成功的经历归结为运气 , 而她股票投资的经历就没那么幸运 。
2017年时 , 她听朋友推荐 , 买了4只股票 , 拿了三年 , 只有一只股票赚了2万多元 , 其他都亏损超过30% 。 她总结自己的炒股经历 , 除了刚入市的一两年 , 打新股中签赚了一点钱 , 其他亏损幅度都不小 。
宋晓告诉采访人员 , 当时的想法是 , 买基金也是在变相买股票 , 还要把钱交给别人管理 , 基金公司还不时爆出坐庄、老鼠仓等黑幕 , 还不如自己直接买股票 。
2020年 , 因为工作变动 , 她进了一家财富管理类公司 , 接触到专业股票投资人士发现 , 不管是投资经理、投研团队还是其他岗位 , 大多是名校毕业、学历比较高的专业人士 , 而且他们工作强度很大 , 除了工作时间 , 周末时间也一直在了解行业信息 , 不停地获得资讯 , “说没有休息日一点也不夸张” 。
这一经历让她的投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 , 认为“股票这个东西 , 真的不太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老百姓玩” 。
于是她回归理性 , 清空了股票账户 , 把资金主要放进银行理财和基金账户 。

一批90后,正在经历资本市场的洗礼

文章图片
图1/2
▲某基金销售平台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慧 摄
“基金业绩的好坏考验的是基金经理的专业性 , 都知道鸡蛋要放到不同的篮子里 , 其实基金是把放进来的鸡蛋 , 再次放到不同的篮子里 , 基金经理通过挑选不同板块、不同赛道的股票来分散风险 。 ”她说 。
宋晓认为 , 如果基金经理实力比较强的话 , 买基金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可观的收益的 。 不过她同时得出一个经验 , 买基金一定要长期持有 , 毕竟要通过2-3年的持有 , 才能平滑波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