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 民营卫星和民营火箭公司领域的融资明显减少 。 截至2021年11月 , 国内民营卫星行业只有7起融资 , 民营火箭行业更是低至1起 。 这是七年以来 , 资本对“上天”执念的意外熄火 。
另一方面 , 尽管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多 , 但规模普遍较小 。 统计数据显示 , 我国约有8.5万家注册的航天企业 , 其中状态为存续、在业的仅有3.8万家 。 而在航天行业各环节中 , 最多的是地面设备制造 , 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占行业总规模比重较小 , 分别为7%和3% 。
2022年 , 资本再度卷土重来 。 原因很简单 , 航天行业的利润着实诱人 , 2021年数据显示 , 高技术制造业利润较上年增长48.4% , 两年平均增长31.4% , 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4.1和13.2个百分点 , 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比重较2020年、2019年分别提高2.1和4.2个百分点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行业利润增长最快 , 增长76.2% 。
从2014年起 , 即便是领域一地鸡毛 , 资本也很难死心 。
太空截留“马斯克”?
不止我国 , 全球资本对航天都有些浓厚的兴趣 。 SpaceX估值早已超过305亿美元 , 要知道 , 2017年美国发射服务市场总值只有55亿美元 。 当然 , 这也赤裸裸地证明着商业航空令人歆羡的增值想象力 。
商业航天不得不提马斯克 , 美国的民营航天市场颇为成熟 , 截至2021年9月1日 , 美国2788颗在轨卫星中 , 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卫星 , 累计达到2359颗 , 而这些商业卫星中 , 又有1660颗出自马斯克 , 2020年6月份 , 短短3周内 , SpaceX就发射了200颗卫星 。
全球商业航天领域至今只催生了一个SpaceX , 至于能否再复制一轮 , 目前各方都在翘首以待 。
先看我国 , 有相关研究院预测 , 预计到2024年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到24060亿元人民币 , 年复合增长率为23.5% 。 但想要追上SpaceX似乎还有段不小的距离 , 一方面 , 尽管现在国内商业航天已累计融资超过30亿 , 不过多数民营企业的火箭计划与贾跃亭造车不相上下 。
诚然 , 技术研发与资金链在航天市场缺一不可 , 资本不断涌入 , 后者一度不成问题 , 只是前者尚有裂痕 。 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计划显示 , 在2023年之前 , 国内共六家企业计划累计要发射1830颗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里面“小卫星”占多数 。 小卫星因为研制周期短 , 研发成本也只有3000万左右 , 俨然成了这个领域的宠儿 。 但在小卫星扎堆的背后则是国内商业航天隐隐所暴露的病灶 , 据悉 , 在2021年国内就有20吨商业发射运力缺口 。
除了我国 , 美国本土跟在SpaceX身后 , 想要望其项背的也不在少数 。 2011年 , 维珍的老板布兰森曾因为私人航天与马斯克约过一顿饭 , 布兰森请马斯克吃饭的目的很直接 , 探讨向SpaceX采购从火箭发动机到燃料舱、阀门和电池等整套发射技术的可能性 , 希望与马斯克一起创造历史 。
但马斯克对此并不动容 , 为什么要帮助一个竞争对手呢?毕竟想要在天上跟马斯克抢抢风头的不计其数 , OneWeb也曾经是Space X最大的竞争者之一 , 据悉 ,Space X 最新融资还在5亿美元时 , OneWeb总计融资就高达34亿美元 , 参与投资的企业包括可口可乐、维珍等跨国巨头 。 巅峰时刻 , OneWeb成功发射了70多颗卫星 。
文章图片
可惜好景不长 , 2020年 , OneWeb却突然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面临倒闭危机 , 资本想要上天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 就在倒闭前夕 , OneWeb还计划发射4425枚卫星 。 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航天都有一个通病:过于依赖资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