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技术加持 冬奥医疗保障实现“无接触”

采访人员8日获悉 , 承担冬奥会医疗保障任务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奥运诊室已开门问诊 , 在5G、华大智造云影远程超声机器人等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下 , 冬奥会医疗保障实现“医患无接触”诊断 。
据介绍 , 远程超声机器人诊断系统分为医生端和病人端 。 冬奥会期间 , 病人端部署在闭环诊室内 , 超声科医生通过医生端仿形探头即可在闭环区外完成远程扫查和实时问诊沟通 。
“让闭环区的医疗质量和水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相关人员表示 , 利用远程超声机器人 , 可使医生操作远在千里之外的机械臂 , 实时进行超声扫描并给出诊断意见 。
服务冬奥的远程超声诊断系统集成了多传感仿真探头、互联网安全加密、高保真低延时图像传输、高容错音视频传输、高精度机械臂柔性控制、力反馈等先进技术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机械臂为六自由度机器人系统 , 机械臂自由度水平更高 , 能够实现全自动实时远程超声诊断 , 全程可由医生远程完成操作 , 使病人端医护操作减少至最低 。
远程诊断系统连接起北医三院与冬奥闭环区的医疗保障通道 。 即使闭环管理期间 , 医院也可提供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 。 闭环管理区内的患者可以通过远程超声机器人诊断系统来完成高质量的超声诊查并得到北医三院的专家诊断 。
除了医疗保障 , 高度自动化的核酸检测也是冬奥会的重要保障工作 。
据介绍 , 北京通过组织科技防疫技术攻关、专家论证、现场测试等形式 , 在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等环节 , 推进多项技术成果应用 。 其中 , 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和检测系统保障了检测的质量、速度、数量和安全性 。 例如 , 我国自主研发的华大智造MGISTP-7000分杯处理系统能够取代人工进行扫码、信息录入、开盖、移液、关盖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 , 实现对采集样品的“无接触” 。
据了解 , 如果张家口赛区的自动化设备全部投入使用 , 预计最高日检测通量可达到4.5万人份 , 最快可实现4小时出结果 , 将有力满足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举办的2个大项、6个分项、50个小项的比赛防疫需求 。 (采访人员张佳星)
编辑:黄昂瑾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 , 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多项技术加持 冬奥医疗保障实现“无接触”】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