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这个坎 , 首先得做深入研究 , 看到自己思路的浅薄和渺小;然后得要迎着困难 , 不停思考不停尝试 , 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深入总结前人工作 , 看到它们的本质 , 分析它们的弱点 , 寻找改进的方案 , 最后走出原地踏步的怪圈 , 磨出一篇好文来一剑封喉 。 第一个阶段没过的人 , 往往思路很多却从未实行;第二个阶段没过的人 , 往往放弃了读博 , 都是很可惜的 。
明白了这两个坎 , 心理上会有准备 , 做事就会有长远打算 , 耐心也能磨出来 。
接下来 , 要掌握“细节”和“主题”之间的平衡 。
大家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或是“一屋不扫 , 何以扫天下”这样的谚语 , 也知道“纲举目张”或是“提纲挈领”这样的成语 , 这两种观点初看起来是完全矛盾的— —到底“大节”或是“细节”哪个重要?其实 , 这个抽象的哲学命题没有意义 , 不自己去尝试具体问题 , 是不知道里面的“度”在哪里的 。 尝试多了 , 大脑自然知道哪些细节是可以忽略的 , 哪些细节是关键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读别人的文章 , 首先读到的是它的思路它的贡献 , 细节往往放在最后讲 , 这样显得条理清晰 , 逻辑清楚 , 论证有据 。 但真实做研究则截然不同 , 往往是先找到正确的细节 , 然后推广而成理论;先有乱七八糟但管用的方法 , 然后回头整理 , 扮一副堂皇的样子出来见人 。 事实上 , 就如同哲学理论不能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一样 , 一个不为特定问题量身定做的理论 , 直接拿过来管用的概率是很小的 。 若是它真的管用( 比如说深度学习) , 那么一定是有未被发现的深刻逻辑隐藏其中 。 因此 , 读的时候 , 不要被文章中的各种卖点迷惑住 , 通过思考 , 通过重复别人的实验 , 想方设法找出其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 才是明路 。
那自己做研究的时候要怎么办呢?作为贴着码工的标牌 , 其实骨子里是做数学证明的我 , 现在实践下来行之有效的办法 , 是主题和细节交替来 , 前者告诉自己“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 而后者告诉自己“我现在能做到什么” , 一边是文章满意度的上界 , 一边是下界 , 两边碰了头 , 文章就有了 。 具体来说 , 从正确的细节出发 , 可以为文章的主题定调 , 这样得到的往往是引理定理满天飞却不知所云的文章;另一方面 , 从自己想做的框架出发 , 可以确定什么样的细节是需要证明的 , 为将来的努力把准方向 , 许多小定理小结论虽然本身漂亮 , 但是于大节毫无关联 , 只好忍 痛放弃 。 如此往复 , 直到最后大部分细节都思考过了 , 再从一个合理有趣的框架开始 , 从头到尾地理一遍 , 终于把所有的部件都组装起来 , 成一个细节上正确无误 , 大节上又有出彩贡献的理论 , 这样就功德圆满 。
为此 , 需要写 , 不停地推倒重写 , 每次看似重复的劳动 , 其实都有新发现 。 或者只是某个符号错了 , 或者某个定义需要修改 , 或者突然发现其实整个逻辑都有漏洞 , 需要推倒重来 。 单纯的思考(表现为托腮发呆)往往又耗时 , 得到的结论还是错的 , 在单纯思考下很多问题粗想一想好像理所当然 , 不值得下笔 , 但真一下笔就发现问题所在 , 或是有隐含假设 , 或是有概念滥用 。 特别对刚开始做 PhD的同学而言 ,往往有雄心没技术 , 经常思路发飘 , 一思考就容易陷入混乱 , 为了让思路更精确 , 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组织好是很重要的 , 时间长了 , 套路领会了 , 思考的效率就会提高 , 才能很快找到要点 。
实验科学要怎么办呢?以我这半年在谷歌的经验 , 虽然要解决的问题截然不同 , 但同样要遵循上述原则 。 一方面在已有解法上小修小补 , 找到能让效果更好的管用小设计 , 让自己至少出点活有绩效 , 这时 , 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则要推翻现在的解法 , 从大方向出发 , 思考现在手头做的是不是有长远意义 , 能否解决长远问题 ,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 那么就应该尽早开始做正确的事情 。 后者传统上来说是项目经理要负责的 , 但是若是自己能提前想到 , 那效率会高很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