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渊栋:业余做研究的经验


这四个月以来 , 白天去公司干活 , 晚上在谷歌吃完晚饭后骑车半小时回来继续做自己的研究 , 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睡觉为止 。 做的工作仍然是博士阶段的研究课题 。 这部分工作最近有幸在今年的 ICCV 拿了马尔荣誉奖 , 但是里面可供挖掘的东西仍然很多 , 这几个月把空闲时间拼凑起来 , 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进展 。
下面说一说这四个月来一下利用业余时间做研究的经验 , 或者说做“民科”的经验 (笑) 。 说实话 , 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这个模式多久 , 但先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 , 总是好事;另一方面 , 以后自己懈怠了 , 再拿出来看看也是不错的 。
在这里 , 我假定大家是有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 , 不然回家那么累 , 看个电视呼呼睡倒 , 还谈什么再做一个课题 , 更不用说成果 。 有了兴趣 , 心里能总是把想要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 才能继续 。
有了兴趣之后 , 研究的思路可以冒出很多来 , 我经常有这样的体验 , 看完了涯叔的帖子 , 突然对赤壁大战有兴趣了 , 然后就开始 YY 站在曹操的角度看应该如何做选择 , 如何调兵布将 , 等等 , 有时还会为自己的天才想法而沾沾自喜 。 但这些是否就能东拼西凑出一部有关赤壁大战的专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天下什么样的观点都有 , 但有用的思路并不多 。 做研究是要分析 , 哪些思路能拧成 一股绳 , 哪些其实本质上相互矛盾 , 哪些需要妥协甚至放弃 , 哪些则是毫不动摇的真理 。 把这些整理出来变成协调一致的理论 , 才能算是有了成果 。 要做到这个 , 是需要有长久的积累功夫的 。 思路要系统化理论化 , 把每天想到的都放在一个大背景和大框架下 , 时常拿出来反复思量推敲 , 慢慢地去粗存精 , 取本舍末 , 才能见别人所未见 。 发别人所未发 。
这个就是研究的大概目的 。 为了这个目标 , 业余做研究就要解决两个具体问题 , 一是时间少 , 二是任务难 。 解决方案很直接:时间少就要提高效率 , 任务难就要循序渐进 。
以我的经验 , 做任何工作 , 全神贯注是最好的选择 , 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 。 随意在不同任务间切换所需要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 同时做两件事情所需的时间 , 是先后或者分别做两件事情所花时间的两倍不止 , 并且更麻烦的是工作质量不高 。 试想下花十五分钟的写的破烂程序 , 却要花几个小时去调试它 , 还不如花三十分钟精工细作来得有效 。 我见过有同时做很多任务 , 也做得很好的人 。 但我自己觉得不是那块材料 , 还是老老实实地一件一件做完 。
明白了这个道理 , 做主业时要全神贯注 , 做副业时也要全神贯注 , 这样才有高效率, 能在八个小时内把主业做得让同事和老板都满意 , 除去吃喝拉撒睡还有陪老婆的时间 , 每天余下的三四个小时才属于自己 。 这三四个小时 , 大概只能做一件主要和一件次要的事情 。 主要的事情比如说集中想一个问题 , 或是看两篇文章 , 或是整理思路 , 或是把自己的代码调通 , 或是把这一篇博客写完;次要的事情包括各种生活琐事 , 或是回几封长邮件随便聊天 , 或者给明天的研究起个头 。 如果想要一下完成太多事情 , 那一般只会带来挫败感 。
之后 , 就要解决做研究任务难的问题 。 世上的大部分任务 , 按“过程的难易”与“ 得到成就感的速度”这两个维度分类 , 可以分成四个级别 。 一级任务过程简单回报快 , 比如说杀怪升级或者按老虎机;二级任务过程简单但回报慢 , 比如说日常工作 ;三级任务过程复杂需要反复思考 , 但回报快 , 比如完成一个有趣的小程序小想法 ;四级任务 , 是方法没有现成的 , 需要自己从已有的工作里总结寻找;进度无法控制 , 有时就差一步到终点却一无所得 , 不得不推倒重来——这就是做研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