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裁员”背后,新国货命悬一线( 三 )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 , 这些大牌在2021年加大了在CS等渠道的布局 , 而CS渠道恰恰是2018年之后本土饮料新品牌们崛起的关键端口 。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护肤美妆领域 。 2021年本土美妆集合店开启创业热潮 , 话梅、黑洞、调色师等品牌纷纷进入扩张期 。 但值得玩味的是 , 美妆集合店创业潮 , 并未给本土品牌带来真正的红利 , 反而是国际大牌、大牌孵化的子品牌以及国外小众头部品牌尝到了红利 。
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妆集合店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 , 2021年部分国际大牌加大了“上门推销”的力度 , 这让她感觉“始料未及” 。 “2018~2019年 , 还得找门路去联系这些大牌试图形成合作 , 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 , 大牌放低了姿态 , 对本土这些渠道持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 。 ”
她曾在晚上10点 , 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 自称是某欧洲二线品牌中华区市场负责人 , 对方表示想把旗下子品牌的新品免费赠送一部分 , 到其门店“试卖” 。 该创始人直言 , 当时她第一反应是“遇到了骗子” 。 没想到过了几天 , 这位市场负责人通过朋友再次联系她 , 双方最终形成了合作 。
“在2021年 , 为什么很多本土新品牌找不到线下端口?因为国际大牌的产品充斥这里 , 大牌并非为了定向打击谁 , 但间接的结果是 , 给本土新品带来了巨大的渠道压力 。 ”
渠道之争 , 在线上世界也正在发生 。 2021年 , 优质直播间的坑位变得更为稀缺 。 一位熟悉天猫的人士告诉虎嗅 , 在化妆品领域 , 2021年国际大牌加大了在线上直播间的投放力度 , 尤其是中腰部主播和头部主播(几大超级主播之外的带货力强的头部主播) , 而这些主播为了提高自己的“高级感和影响力” , 往往会优先和国际大牌合作 , 在直播旺季甚至部分直播间80%的坑位都被国际大牌或者大牌旗下子品牌“抢占” 。 “从统计来看 , 本土新品牌在2021年获得的线上总坑位数是这几年中比较少的 。 ”
“战事”也扩展到了原料和供应链层面 。
在咖啡赛道 , 由于海运价格高企和巴西干旱、霜冻影响 , 优质咖啡豆开始稀缺且价格持续走高 。 而雀巢等国际大牌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 , 早早完成了咖啡豆储备 。
有熟悉雀巢的人士在2021年告诉虎嗅 , 雀巢等品牌在中国的库房中储备了充足的原料 , 并且早已完成来年订单 。 “上游原料的不确定性 , 对雀巢这几个超级大牌的影响相对较小 , 而对于本土部分新品牌冲击较大——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海外咖啡豆资源的新品牌 。 ”
该人士表示 , 由于雀巢有着世界顶级的采购量 , 当全球咖啡豆进入稀缺周期时 , 供货商也会优先考虑雀巢的订单 , 甚至会因为考虑到未来长期合作 , 而适当“维持价格”不会过度坐地起价 。
但是对于本土品牌 , 解决咖啡原料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 。 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告诉虎嗅 , 一方面本土品牌需要加价获得海外优质咖啡豆 , 这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 , 由于部分咖啡豆减产 , 一些中小本土品牌拿不到豆只能退而求其次更换品种——这导致口味改变 , 让品牌面临更多C端的不确定性 。
而在化妆品和玩具等领域 , 供应链端的压力在代工厂端最为明显 。 以玩具为例 , 广东拥有世界最大的玩具代工基地 , 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 部分海外订单搁置 , 这让本土潮玩品牌获得了难得的“代工产能空白良机” 。 而在2021年 , 随着部分海外订单恢复和几大国际玩具巨头加大亚太市场的渗透 , 广东产能开始向国际品牌倾斜 。
马明在东莞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玩具代工厂 , 他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本土潮玩品牌屡屡出现“断货”问题 , 正是因为“代工产能不足” 。 “由于玩具代工是一个需要品牌方和代工方长期磨合的事情 , 所以大部分代工厂都乐于和已经多年合作的国际大牌继续深度绑定 , 本土品牌在疫情期间拿到的产能是偶然现象 , 但这种偶然转化为持续必然是很难的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