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两度公开配送算法 , “小步快跑”完善骑手保障体系
数字化新时代 , 算法透明化问题进入到国家与公众视野 。
2021年 , 美团曾两度披露外卖算法原理 , 并对现存短板和改进方案做出说明 , 宣布 “预估送达时间”由“时间点”调整为“时间段” , 并上线 “出餐后调度”试点与“主动改派”功能等举措 , 希望在劳动者的幸福感和企业运行效率之间实现平衡 。
这一系列举措 , 均可视为对“算法取中”的反响与落实 。 在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下 , 外卖员的工作安全、权益保障 , 正逐步以小步快跑的方式 , 进行稳步的迭代完善 。 日前 , 人社部召开行政指导会 , 也对美团、饿了么等11个头部平台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阶段性成效表示了肯定 。
国家算法政策频出 , 算法隐忧如何消解?
作为互联网产品的底层规则 , 一套优秀的算法能够在几毫秒内响应成千上万的并发需求 , 做出最佳决策 , 实现整个系统的效率提升 。 它是互联网脱离人工局限 , 能够同时服务数千万乃至数亿用户的关键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算法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担忧:个人隐私被过度收集甚至滥用 , 代码组成的“真空环境”无法切中实际情况 , 以及唯效率论的运行逻辑 , 与需要顾及人性伦理的商业文明相冲突 。
为了让算法规避野蛮生长的危险 , 国家早早地就出台了各项措施 , 促进算法从公众不可知的幕后走入前台 ,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优化 。
- 《个人信息保护法》专门强调了利用个人信息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 , 这从法律层面对于算法透明提出了要求 。
- 《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则明确指出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 , 并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运行机制等 。
- 《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更是直指黑盒子里的算法 , 要求网络餐饮平台优化算法规则 , 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 , 要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 , 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 , 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
概念与愿景的理解是简单的 , 难处在于落地 。 正如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总监沈灏所言:“判定阈值设定是否合理 , 需要针对各个业务领域大量地调研 , 深入每个场景 , 最终制定一个相对有量化指标的实施方案 , 有理可据地去对企业的算法做监管 。 ”
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了方向与策略 , 如今问题回到了互联网企业的落地层面——如何才能“算法取中”的指导下 , 找到劳动者幸福感和企业运行效率的平衡点?
美团两度公开算法 , 弥补短板落实“算法取中”
算法公开称得上是“算法取中”的重要一步 , 它一方面可以争取公众对技术局限性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更多的声音参与进来 , 用大众的智慧推动算法规则更好地为社会所服务 。
过去一年 , 美团两度披露外卖业务的算法原理 , 并对现存短板和改进方案做出说明 。
在第一次公开预估时间算法时 , 美团表示进行了两项持续迭代的调整:一是在异常场景下为骑手提供时间补充 , 二是在部分情况下 , 将“预估到达时间”变为“预估到达时间段” 。 公开效果明显:在新算法机制下 , 骑手的配送时间更弹性 , 用户对送餐时间多了心理预期 , 试点数据显示用户对骑手的差评率降低了50.7%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