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 , 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 , 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 。 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 , 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
我们实践卡片笔记法已近两年时间 , 《》 一书及中文版前前后后也翻了好几遍 , 也与许多朋友们不断在探讨实践中的收获与困扰 。 近来 , 我们反思了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 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笔记类型 。 我们的新系统更加重视项目笔记和索引笔记 , 探索实现「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的互动和平衡 。 本文主要介绍我们近期对建立笔记体系的反思和调整后的基本框架 。 考虑到篇幅问题 , 本文分上下两篇 , 上篇介绍我们对笔记的再分类 , 下篇介绍笔记间的互动和笔记体系的构建 。
卡片笔记实践中的三个困境
卡片笔记写作法通常以德国社会学教授 Niklas Luhmann 的笔记系统为例 , 强调卡片式的笔记方法 , 每条笔记短小而完整 , 笔记与笔记间充分建立链接 。 卡片笔记法的核心思想不是记笔记的技巧和窍门 , 而讲求一套完整的从笔记到写作的流程 。 卢曼教授将笔记分为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和索引笔记(Index) 。 闪念笔记类似于我们的随手记 , 需要定期整理成永久笔记 , 整理后即可销毁 。 文献笔记记录文献信息和对该文献核心思想的简要总结 。 永久笔记是卡片笔记的核心 , 也是写作的基础 。 索引笔记为这些永久笔记提供检索途径 , 也有单独的卡片盒保存 。 项目笔记则记录与具体项目相关的笔记 , 项目完成后也可以销毁 。
我们在实践初期尽可能安装书中介绍的方式操作 , 从中不断获益 , 但也不断遇到了一些困扰 , 似乎卢曼教授的操作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实际需求 , 主要有以下三大问题 。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用完就丢弃嘛?
《卡片盒笔记写作法》书中强调(p.192)要分清几类笔记 , 而其中闪念笔记主要是对收集的信息起提醒作用 , 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书写(活页本、便签本 , 甚至餐巾纸 , 等等) , 它们最终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 因为闪念笔记上的内容需要被按一定的标准定期整理成永久笔记 , 这条永久笔记会被存放在卡片盒中 , 而作为永久笔记基础的闪念笔记因而就没有保存的必要了 。
我们首先非常认同对笔记的重新整理 , 闪念笔记捕捉了我们瞬时的想法和灵感 , 帮我们即时记录下了许多绝妙的思想 , 但也正因为它们是闪念 , 因此可能相对零散、不成系统 , 或者需要更进一步的仔细推敲 。 同时 , 重新整理和书写的过程可以加深我们的思考 。 但是 , 我们实践中发现有些闪念笔记并非整理成卡片笔记后就没有价值了 。 比如说 , 当我们重读一本书时 , 看到之前留下的批注 , 可能会激发出新的思考 , 这种灵感是建立在阅读批注而非原文的基础上 。 又比如说 , 我们习惯在读论文的时候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类型的信息 , 那么高亮的留存可以让我们在重读时迅速定位信息 , 也可以帮助自己再次阅读时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 , 或是发现自己之前阅读时存在的问题 。
比如我习惯用黄色标记文章主要观点 , 用红色标记重要背景知识 , 用紫色标记与自己想法相关内容 , 用绿色标记有疑问的地方 , 用蓝色标记不同意的内容 。 再次阅读时我可以很快地通过所有标黄部位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 再重点关注蓝、紫、绿色标注的部分 , 看这回阅读是否可以解除一些疑惑 , 或是对应原文重新检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