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餐饮空间氛围的“三个常识”( 三 )
没有人能拒绝自然之心 , 没有人能拒绝朴实、健康、诚实的温馨之情 。 因为从未与大地相隔 , 所以从未与人分离 , 因为本来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 所以也能很好的把人带回到生活(民艺)中去 。
什么是民艺?可查看:《为什么说品牌离不开民艺》
近期我们升级了大鸽饭大仟里店空间 , 虽然大鸽饭的开店位置从街边店到商场店发生了位移 , 但我们仍然用民艺保持了大鸽饭岭南文化清晰的品牌识别 。
大鸽饭:借力岭南民艺 , 打造温馨日常的人气空间 。
为什么我们鼓励空间中融合、跨界、混搭?
虽然餐饮并非科技产品这种以“求新”为标准的行业 , 餐饮属于“向后看”的产品 , 无论表面怎么新 , 大家追的还是它根上的地道 , 所以我们说餐饮比”根“不比”新“ , 比的是向后看的能力 。 “地道”一词 , 也决定了餐饮行业在打造空间时 , 首先要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 而非“金子堆出来的” 。
大鸽饭:民艺 60% , 矛盾 20% , 素养 20%
赶场子:民艺 40% , 矛盾 10% , 素养 50%
马走日:民艺 30% , 矛盾 5% , 素养 65%
但是我们去观察优衣库、星巴克、无印良品、茑屋书店等这些超级品牌时也会发现同样的道理 , 品牌有个“根” , 人们就“好追” , 品牌没有根 , 人们想看懂理解都费劲 , 自然追起来也就要费劲 。
民艺出现在空间时 , 我们不会过多感知到它的存在 , 它的存在是为了便于人们更好的品尝美食 , 体会品牌本身的 , 是符合餐饮消费逻辑的 。 因此 , 餐饮离不开民艺 , 民艺是打造餐饮空间的“基本面” 。
但从品牌整体给人的感受来说 , 一个空间不能只有民艺 , 空间除了要满足顾客对产品正宗、地道的口味认同 , 还需要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这要求我们既要把握空间的“食欲感” , 也不丢失“品位感” , 既需要接地气 , 也要有品味 。
从工艺分类的角度 , “素养”和“矛盾”的出发点和性质与民艺本身就不同 , 民艺是大众的 , 矛盾和素养是小众的、是大师工艺 , 是艺术家小我感受独特的极致 , 就像我们去看艺术展览 , 或者去逛苏州园林的感受 , 这种美跟我们生活中的美的感受是不同的 , 是一种“端着的美” , 这种美是为了“审美”而非“实用”存在的 , 是小众的 。
因此 , 民艺可以增加空间的人气感 , 但只有民艺会陷入到形而下的地步 , 容易让品牌显得不上档次 , 而素养和矛盾则可以很好的中和民艺的乡土感 , 为品牌带来丰富的感受 。
美学 = 感受学 , 感受越丰富 , 印象才能越深刻 。 鼓励融合、跨界、混搭 , 越交汇越多彩 , 越多彩越精彩 。
马走日是一家传承古法手工艺的包子铺 , 在空间打造中 , 我们以温馨、通透的质感空间和朴素的木质材质 , 传递产品的地道感 。
马走日:大面积的木质墙面营造一种“透气感” , 把注意力转移到产品本身 , 木质材质的温馨感既保留了包子的烟火气 , 又不失品质感 。
为什么“氛围的极致”就是让品牌自己更像自己?
文化 IP = 人气资产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做品牌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更像自己 ,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
正如我们看一棵树 , 它就是一棵树 , 它的美就来自于它自己 , 沉默于内 , 不证自明 。 风格可以由很多因素左右 , 但氛围只来源于自己 , 对餐饮来说就是产品 。
氛围就是产品的延伸 , 产品的背后是品类 , 品类的背后是文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