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蜈蚣形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蜈蚣地


本文来源 | 福建南大门官网 吴志煌
本站编辑 | 辉哥


同治戊辰仲春游斗山
[清] 黄开泰
烟岚缥缈绿成茵,策杖留连墅趣新 。
丽日鸣禽千树暖,幽花映寺四山春 。
涧滨鹤影栖危石,云外钟声隔俗尘 。
若许偷闲常到此,泉林舒啸乐天真 。


斗山,又名斗头山 。位于西潭镇政府驻地北部5公里,北与建设乡为界,南面为建设乡“飞地”三林村,西与白洋乡为界,在潭东村委会境内 。其山形如北斗星的头,称斗头山,简称斗山 。主峰墘中坪222.2米,呈东西走向,四周陡,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面积约1.95平方公里 。地质为二长花岗岩 。有杉、松和杂木,植被覆盖率达90% 。山势绵亘,山岭蜿蜒,山泉迂曲,林木葱茏,景色清幽,素有斗山八景之称 。即:玉泉倒影、碧涧流香、西山印月、南浦海云、岭梅卧雪、松涛秋声、岩前古井、昙花献瑞 。
《诏安县志》称斗山道观,列入诏安二十四景之一 。山上最高峰墘中坪,并建有清以前道观、佛寺 。
诏安民间故事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朝庭大臣叶向高(福清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和李九我(今泉州鲤城区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礼部尚书),曾先后南巡路过诏安地面,不约而同发现斗山属冲天蜈蚣风水宝地,山腰畔有三颗蜈蚣吐出来的宝珠,断定会出三元 。过后,两人间隙谈起各自南巡趣闻异事 。说着说着,便说到斗山上来了……于是,过后两人结伴前来斗山探个究竟,勘察到三颗宝珠的具体方位,且再次断定会出三元,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了 。兴之所致,小酌几杯,不觉微醺,留宿山中 。半夜,睡梦中隐隐约约闻山间钟鼓声声,诵经阵阵,两人不觉惊醒,睡意全无,相视无语,却心照不宣,佛教胜地了 。
附近民众听闻叶、李两位大人之所言,便择日在山腰上修建斗山庵(斗山蹟芳),一颗宝珠就在主殿观音菩萨的座下,一颗在观音菩萨的前面,至今可见,显露于地面,一颗在门口前侧的井畔,也掩于地面下 。
据当地人士介绍,斗山先有道观,后来才有庵,故而,县志也将斗山胜景统称为斗山道观 。当地习惯叫斗山岩或斗头岩 。

下山蜈蚣形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蜈蚣地

文章插图



午后时光,我们经过山脚下南侧的建设乡三林村丁香厂遗址旁(高耸的大烟囱仍在),来到斗山岩入口处 。我们在路口逗留片刻,环望四方 。连片成垄的茶树园,葱绿壮观 。路口左侧尚有一处农场的遗址,一排老式泥瓦房,略显沧桑 。当年我们读小学时间,全校师生抵来斗山岩春游,午间寄于这里煮牡蛎三层猪肉粥,颇有印象 。
上山的石径早已被水泥路面所代替,我们沿着蜿蜒盘旋、之字形陡坡,上了斗山腰 。左侧是凹形山谷,右侧是略为开阔的两层斜坡地,呈不规则“7”字形 。
入口处右侧是两棵并排挺拔青翠的枫树,这种树我们当地较少见,对枫树的印象大多停留于深秋经霜后的红枫叶了 。

下山蜈蚣形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蜈蚣地

文章插图



上山途中,路边突兀山头上的怀旧餐馆,喷香的土窑鸡等原汁原味山野料式,诱惑着您的光顾哩!

下山蜈蚣形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蜈蚣地

文章插图



斗山庵在“7”的左上方,泗洲佛则在“7”的下端山畔坡上 。我们来到两寺交界的“7”屈尺处,沿登山台阶登上山峰,山上天然林木繁茂挺拔,一个劲儿争先恐后往上顶,故而大多树杆修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