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没有风口( 二 )


协同办公的2.0时代 , 在各大厂商厮杀间告一段落 , 直到新冠疫情的出现 , 协同办公真正意义上迈入3.0时代 , 远程办公的旺盛需求也让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等新势力 , 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 中国协同办公市场规模超过百亿规模 。

To B的诱惑
协同办公 , 一度被看作是消费互联网触顶后 , 向产业互联网过渡的产物 。
人们通常认为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2C业务是“短链”的 , 普适性的 , 2C产品出现问题后可以进行快速迭代、快速试错 , 试错成本高但反馈速度快;但2B业务是“超长链条”的 , 甚至更加定制化 , 这就导致企业端的变革没有办法快速试错 , 甚至很难形成趋势预估 , 一切都要等待运转过后的漫长反馈 , 其中还有巨大的市场教育成本需要承担 。
但通用型协同办公软件凭借轻体量的特点 , 能够满足各行业的多种场景覆盖 , 企业对协同产品的需求也由最基础的办公需求、组织管理需求 , 向增长需求和品牌需求不断过渡 , 这使得协同办公虽然定位是工具性产品 , 但是却具有流量入口的属性 , 流量背后工作场景和消费场景的数据成了各大互联网厂商新的切入点 。
钉钉、飞书、企业微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大厂对To B事业的试探 。
和传统OA系统的发展路径不同 , 主流的三家协同办公软件都是自身产业链+内部使用需要的产物 , 比如阿里巴巴“钉钉”的团队最早是阿里“来往”时期的IM;腾讯的“企业微信”则通过与自身生态中的朋友圈、小程序、支付等相连接构建护城河;飞书是完全脱生于字节跳动内部的自用协同办公工具 。
钉钉背后是阿里在企业社交上的探索 , 强调公司中组织管理的搭建 , 无论是早期在已读、未读上的显示 , 还是Ding一下向所有员工发送消息 , 这些强管理的设计在钉钉的产品设计中处处可见;飞书把重点放在了团队之间的协作之中 , 工具性更强 , 容易上手 , 内置的协同文件更适合知识工作者间的互动沟通 。
如果是钉钉是“讨好”老板 , 飞书就更像是“讨好”员工 。
“微信之父”张小龙把企业微信的定位变得和前两者更加不同 , 用他的话来说 , “企业微信未来尝试的方向为‘人即服务’” , 也就是用户通过企业微信可以直接找到给自己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人 , 同时也让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人能找到需要直接服务的对象 , 企业微信通过B2B2C的链路构建起私域流量运营 , 和钉钉飞书的企业内部协同进行差异化竞争 。
钉钉推出专业版、专属版、专有版三大版本 。 分别面向中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及组织 , 并通过钉云一体的战略落地把未来的发展目标放在了降低企业的数字化门槛上 , 行业间的渗透成为钉钉的特点 , 颇有向传统OA系统靠拢的趋势;飞书在办公效率上的提升让他的主流用户聚焦在了文化组织上 , 更受中小型团队的青睐;而企业微信给用户的感觉更像是CRM(客户关系管理)而非协作办公平台 , 由于企业微信可以与微信协同的特点 , 不需要强迫客户安装微信之外的app来进行交流 , 所有即时是街边的独立商贩也能成为企业微信的受众 。
协同办公3.0时代 , 在互联网大厂的混战中走向高峰 , 子弹飞一会后 , 最先倒下的却是垂直性软件 。
和国外垂直性视频软件zoom收购综合平台完全不同 , 大鱼吃小鱼的逻辑在国内依然通行 , 无论是收购协同文档 , 还是内嵌SAAS平台 , 同样的故事在其他领域也曾经发生 , 可以预见的是 , 抱团取暖只是暂时性的 , 国内协同办公市场或许也难逃寡头独大的结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