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收入增3倍,不烧钱还能自我造血,这家自动驾驶公司凭什么? | 甲子光年

一年收入增3倍,不烧钱还能自我造血,这家自动驾驶公司凭什么? | 甲子光年
文章图片
手里有粮 , 心里不慌 。
作者 | 刘小倩
编辑 | 赵健
自动驾驶曾有两条路线之争:渐进式VS跨越式 。
渐进式是指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玩家 , 通过在量产车上搭载L2/L3级的辅助驾驶 , 不断收集数据的方式迭代算法 , 最终实现L4/L5的无人驾驶;跨越式是指以Waymo为代表的Robotaxi玩家 , 直接奔赴L4/L5级无人驾驶的终局 。
如今的一个趋势是 , 直接做Robotaxi的企业普遍遇到商业化的瓶颈踟蹰不前 , 而 渐进式自动驾驶企业已经开始赚钱了 。
智行者就是渐进式自动驾驶的代表企业之一 。2021年 , 智行者交出了亮眼的商业化成绩单 , 收入是上一年的3倍之多 。 具体在业务端 , 继拿下T3出行100台Robotaxi订单 , 又敲定100+台xPatrol无人巡逻车订单 。 智行者也与广汽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 与北汽也有项目合作 。
一年收入增3倍,不烧钱还能自我造血,这家自动驾驶公司凭什么? | 甲子光年
文章图片
图为智行者为服务冬奥提供的车型
同时 , 在正在进行的北京冬奥会上 , 智行者被选中为服务商 。 3款搭载智行者无人驾驶大脑的无人车——Robotaxi、蜗小白清扫车、大型清扫车都进入了冬奥园 , 成为了今年冬奥保障团队中的重要参与力量 , 向世界展现中国“科技冬奥”的魅力 。
从订单可以看出 , 相比一些聚焦在单一场景的自动驾驶公司 , 智行者的落地场景“多而杂” , 既有高速载人的Robotaxi , 也有低速非载人的无人环卫车、无人特种车、无人物流车 。
如果用一个简洁的标签来定义智行者 , 那就是“自动驾驶大脑”公司 。 这既是智行者区别于其他自动驾驶公司的不同 , 也是其快速实现商业化的秘诀 。
「甲子光年」采访到了智行者CEO张德兆 , 来剖析一个“自动驾驶大脑”的商业进化史 。
1.自动驾驶的“英特尔+安卓” 智行者是张德兆的第二次创业 。
第一次创业在2011年 , 从事L2单目视觉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SA)研发 , 为车厂提供辅助性零部件 , 对标业内领先企业Mobileye 。 这一段创业经历也算成功 , 到2014年底时 , 公司已经成为十几家车企的前装Tier1 , 但整个过程却让张德兆苦不堪言 。
张德兆告诉「甲子光年」:“ADAS创业毛利本来就很低 , 主机厂每年还希望我们再降价10% , 真的很辛苦 。 ”
这让张德兆开始思考 , 到底如何改变汽车的行业格局和商业模式 , 才能确立一个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 。
张德兆想到了自动驾驶 。 在他的构想中 , 一旦自动驾驶实现大规模普及 , 车企的商业模式将会从to C变成to B , 行业的核心价值从卖车变成卖服务 , 此过程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智能座舱成为终端入口 , 延长用户生命周期 。 当下 , 大家还是将智能座舱当作产品亮点宣传 , 并没有通过智能座舱获得增量收益 。 当自动驾驶实现之后 , 乘客的注意力从驾驶上解放出来 , 可以通过车上的智能座舱去看电影、购物等 。
第三阶段 , 汽车成为“管道” 。 那时 , 汽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将会从To C变成To B , 所有的车都可以共享、自由流动 。 举个例子 , 比如说乘客去北京出差 , 从首都机场出来后可以打一辆无人出租车到天安门广场 , 车辆将会直接按照乘客的喜好、价位、品牌 , 将乘客送到目的地附近的酒店 。 手机时代的运营商是传递“信息流” , 而自动驾驶时代的运营商传递“人流” 。
于是 , 张德兆创立了智行者 , 要做第一阶段内的自动驾驶基础设施提供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