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脸通”,强推行得通?

作者:静 子
“校园一卡通”摇身变“校园一脸通”?近日 , 有网友接连投诉“巴东县京信友谊中学强制推行人脸支付” , 涉事学校坚称“信息采集得到家长同意” , 并详列人脸支付的诸多便利 。
针对“校园是否有必要引入刷脸”的争论 , 早已有“官方答案” 。 早在2019年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明确表示“要加以限制、加以规范” , 并希望学校“谨慎对待” 。 加之去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更是从实践层面为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撑腰 。 比如法律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属敏感个人信息” , 处理规则须遵循“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 , 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 在方向有路可寻、操作有规可依的背景下 , 不难想见涉事学校的理亏 。
其一 , “校园一脸通”不是师生选择最优项 , 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是不可回避的诘难 。 此次事件中 , 技术提供商虽具备相应的服务资质 , 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方面有明显优势 , 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因技术缺陷或人为错误造成的隐患 。 再则 , 鉴于人们隐私意识的提升 , “不愿交”成部分学生的真实想法 。 若涉及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被强征、被泄露 , 其中责任该由谁承担?
其二 , “校园一脸通”并非不可或缺 , 切忌以爱之名剥夺学生的自由选择 。 细究涉事学校推行人脸识别的初衷:节制学生的不理性消费、避免校园内的恃强凌弱现象、节省因充卡等占据的宝贵时间……满屏的“为你好”想法贯穿始终 。 问题是 , 这些好处必须依靠人脸识别来实现吗?比如 , 从管理孩子消费习惯的角度看 , 定期往校园卡充值的做法与“校园一脸通”并无二致 , 均是通过控制生活费总量达致管控高消费的目的 。 既然校园一卡通能满足学生的校园消费 , 为何要引入另一种新手段?人们不免生疑:耗时耗力的“弃旧换新”工程仅是为学生好?
从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监控学生的听讲情况 , 到智慧门禁进小区 , 再到售楼处利用人脸识别“看脸打折” , 甚至连垃圾桶和厕纸供应机都需要使用人脸验证 , 无孔不入的新技术“钻”进人们的生活 。 技术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 , 但毫无节制的“乱入”仍需警惕 。 试想 , 被全程记录、步步紧盯的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与无奈?为寻回被拐儿童利用人工智能脸部识别技术、为防止作弊替考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 , 我们欢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关乎公共安全、社会公平等大事上 , 同时也反对事无巨细的监控与标记 。
【“校园一脸通”,强推行得通?】“校园一脸通”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学校这一场景的具体应用 , 于校方管理有利、于构建智慧校园有益 , 更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一路同行 。 但请不要忘记 , 技术发展终归是要服务于人 , 作为以学生为本的教书育人场所 , 学校有必要俯下身听听学生、家长的真心话 , 一刀切强推人脸识别绝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 (静 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