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人工智能 , 我们就想到算法、数据(库)、云计算 。 但如果没有矿产资源 , 所有这些科技都无法发挥作用 。 我们对AI的想象 , 很少跟物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 但本质上科技依赖于依靠工业基础设施、工业链以及劳动力 。
基于媒体理论家Jussi Parikka的观点 , Crawford提出 , 我们不应以麦克卢汉的视角理解媒体或科技——即“媒介即人的自然延伸” 。 恰恰相反 , 计算媒介 (computational media)——也即AI、虚拟现实、元宇宙——是地球的延伸 , 是物质的延伸 。 当我们想要重复了解某一科技现象本质时 , 表象的、虚幻的、华美的往往会混淆视听;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反面: 真实的物质世界 。
文章图片
《AI地图集》
现实
数字孪生 (digital doubles/twins) 并非凭空而起 。 孪生的基础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动作、表情甚至情绪 , 捕捉并复刻在虚拟世界 。 因此 , 虚拟现实的物质基础是穿戴在身上或置于环境中的大量传感器 , 虚拟环境的所有互动都建立在对现实自我的无限实时追踪之上 。 用 Noelle Martin(与Julia Powles进行了长达一年关于Facebook的虚拟现实研究)的话说 , Meta希望模拟每一寸肌肤毛孔、每一根头发 , 以及每一次细微的表情变化 。
元宇宙的维系需要巨量的数据 。 Facebooks十几年收集的数据——根据Kinsta2021年年初的统计 , 其存储器Hive大概能存储300PB的数据——与之相较只是冰山一角 。 斯坦福传播学教授Jeremey Bailenson在2018年的书 《按需体验》 (Experience on Demand: What Virtual Reality Is, How It Works, and What It Can Do)中提到 , 普通的商业系统通常每秒跟踪身体运动90次以适应显示场景 , 而高端系统则能记录18种类型的头部和手部运动 。 因此 , 在虚拟现实中存在20分钟左右 , 就能够产生近200万个独特的肢体语言记录 。(Bailenson 2018)
元宇宙的兴起 , 不仅是从物质世界向虚拟环境的迁徙 。 从数字追踪角度看 , 大量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对人体的行为、状态表征进行事无巨细的记录和分析 , 这与当下数字社会中使用的若干种追踪技术不可同日而语 。 产生的数据将几何倍数增长 , 所带来的问题亦然 。
究竟Meta以及其他跟风公司 (包括Snap、微软等 , 中国更是不计其数)如何实现元宇宙 , 还是一件未来的事 。 据Zuckerberg的说法 , 还要至少十年 , 也有学者认为会更长 。 但有一个视角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 , 一探究竟:为落实元宇宙 , Meta已在官宣前后申请/获得了数百项专利 , 虽然未必都会成为现实 , 但这一视角或是展现元宇宙背后物理世界的最佳媒介 。 英国《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美国《商业内幕》 (Business Insider)都将关注点放在了Facebook近几个月来申请/获得的数百份专利 , 并披露了大量令人心惊胆战的想法 。(Hays 2022; Murphy 2022)
不言而喻 , Meta的很多专利是基于某人的面部和形体特征制作虚拟化身 (avatars) 。 例如 , 所谓的“虚拟化身个性化引擎” (avatar personalisation engine)或者“皮肤复制器” (skin replicator) , 可以依据用户照片创建三维虚拟化身 。 与当下粗糙的卡通形象相比 , 这项专利所代表的科技发展 , 将令虚拟现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向前提升一大步 。
吊诡的是 , Meta允许用户自行设计其化身的形貌 , 但为 用户下线模式 (suspend mode)设计了一个专利 , 而在这一状态下每一个人的化身成为行尸走肉 。 元宇宙中虚拟化身的设计和选择也带来了关于躯体变形 (dysmorphia)的讨论 。 有人指出了心理健康的问题 , 尤其是对自我外表和认知 , 也有人提到 , 这种个性定制化身甚至会加剧种族歧视和其他类型的伤害 。(Basu 202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