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

工业是大国竞争的根基所在 。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 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 要看到 ,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 , 能否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 意义重大 。 不久前 , 《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布 , 聚焦制约工业经济畅通运行的能源供应、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保供、重点产业链畅通等卡点、堵点 , 以及需求收缩、成本上升、要素支撑不足、预期不稳等突出难点和问题 , 指明破解之道、给出应对之策 ,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 , 有助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
充分认识历史使命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 在新时代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
一是富国的基础 。 从历史上看 , 大国崛起基本上是抓住科技革命机遇 , 大力发展制造业 , 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 从国际上看 , 几次全球产业大转移催生了一批制造业中心 , 带动美国、日本等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 从国内看 ,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 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 , 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 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 奠定了我国强国之基、富国之路 。 当前 , 要积极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
二是创新的载体 。 制造业产业链长、可贸易属性高、蕴含的创新要素多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 , 我国排名从2013年的第35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 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创新、应用研究和过程创新的快速发展 。 展望未来 ,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 , 更加需要以工业发展为突破 ,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
三是幸福的保障 。 “无工不富” , 工业不仅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 也是富民的产业 。 推进工业发展 , 不断创造新产业、新需求、新就业岗位 , 改变国际分工地位 , 持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 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 , 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 改革开放以来 , 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 , 持续提高了居民收入 , 就是重要的例证 。
准确把握逻辑变化
这些年来 , 适应形势变化 , 我国工业发展的目标、重点也在发生相应变化 , 其中内嵌的特征和逻辑需要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把握 。
从“规模扩张”到“专精特新” 。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产业发展主要采取加工组装和终端品制造模式嵌入全球产业链 , 促进了产业规模和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 , 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 。 但我国产业基础研发制造能力相对薄弱 , 在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 唯有不断强化产业基础领域创新突破 , 从“规模扩张”走向“专精特新” , 树立产业基础领域竞争优势 , 加快从加工组装、中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跃迁 , 才能打破这种“分工锁定” , 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
从增长优先到重视安全 。 全球化背景下 , 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 全球产业链制造环节向成本最低、配套条件最好和最具规模经济的区域集中 , 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重要的制造中心 。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部分国家在战略层面对供应链安全因素给予高度关注 , 将相关产业迁回本土的意愿更加强烈 , 全球可能会出现产业链缩短和分散化、多元化趋势 。 在这样的趋势下 , 我国要进一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促进产业链效率优势和安全优势的双重叠加 , 推动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