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 , 与北京大学共同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 今年的2月11日 , 这家“老字号”迎来了自己的125岁生日 。 当天上午 ,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在直播间为读者奉上题为“《千丈之松》:馆歌里的商务印书馆”的馆史专题讲座;下午是有中国出版集团领导出席的庆生会 , 数十位专家学者、业界同仁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商务印书馆同仁也通过视频送来了祝福 。 会议一结束 , 身着商务印书馆馆服的顾青就赶来接受采访人员的采访 。
125年来 , 商务印书馆秉持“出版救国”“教育救国”和“文化报国”的理想 , 整理国故、引进西学 , 发展教育、繁荣文化 , 推出了《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等一批又一批精品图书 , 对出版、文化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
【日新无已 望如朝曙】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出版机构 , 它的文化底色是如何形成的?走过125个年头 , 它发生了哪些变化 , 又有哪些东西是始终不曾改变的?围绕这些话题 , 商务印书馆现任掌门人顾青从馆歌《千丈之松》说起 , 解读这家出版“老字号”精神气质的形成 。
馆歌唱出“商务精神”
1996年 , 经过反复思考、斟酌 , 著名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陈原(1979年至1983年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集张元济、茅盾、叶圣陶三位先生的词句 , 为即将迎来建馆百年的商务印书馆创编了馆歌《千丈之松》(袁音、胡海林谱曲) 。
“昌明教育平生愿 , 故向书林努力来 。 此是良田好耕植 , 有秋收获仗群才 。 ”馆歌第一段是张元济先生1952年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 当时 , 他自感病体衰弱 , 写了多首告别诗 , 这首是告别商务同仁的 。 陈原认为 , 词中抒发了世纪之交 , 一群忧国忧民的智者创办这个出版机构的心情 , 也表达了一个世纪以来 , 无数仁人志士开启民智、振兴中华的崇高意愿 。 1997年陈原在商务印书馆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曾感慨道:“历史证明 , 这里确实是一片良田:百年来许多智者在这里耕耘 , 也正是这块田地 , 培育了几代学子 。 ”
第二段选用了茅盾1977年为商务建馆80周年而作的《桂枝香》词:“世事白云苍狗 , 风涛荡激 , 顺潮流左右应付 , 稳度过 , 滩险浪急 。 ”表明商务印书馆面对风云变幻 , 总有顺应历史潮流 , 且勇立潮头、引领潮流的智慧和勇气 。
论传天演 , 木铎启路 。
日新无已 , 望如朝曙 。
敢云有志竟成 , 总算楼台平地 。
从今以后更艰难 , 努力还需再试 。
第三、第四段过后 , 副歌起:“森森兮千丈之松 , 矫矫兮云中之龙 , 言满天下兮 , 百龄之躬!”陈原先生用这段采自张元济为爱国老人马相伯百岁华诞的赞歌 , 表达对商务的期许:为祖国和世界的文化文明大厦添砖添瓦 。
顾青赞“陈老用前辈的词句 , 精心选择修改 , 没有一句自己的话 , 却一气呵成 , 商务的文化历史尽在其中” 。 当年 , 陈原自己对这首馆歌也相当满意 , 认为“商务以文化积累为己任 , 默默做启蒙工作 , 歌词中没有一点儿自我吹嘘和夸张 , 曲子平稳 , 恰如文化积累的过程” 。
昌明教育 , 开启民智 , 是张元济先生从事出版业的初心 , 也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使命 。
坚守文化理想 , 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传播先进思想 , 昌明教育、文化报国的使命精神;自觉把自身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担当精神;顺应时代之需 , 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赓续文化传统 , 博采中外、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追求卓越品质 ,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顾青说 , 这是建馆120周年时 , 对商务印书馆精神气质的提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