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究竟属于谁 | 重新思考数字化之十一

数据究竟属于谁 | 重新思考数字化之十一
文章图片

胡泳/文 如今 , 人类的各种行为被广泛记录下来 , 数据似乎以空前的规模产生 。
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置不断将物理运动和状态转化为数据点 。 智能手表可以实时捕捉我们的脉搏信息 , 蓝牙和 GPS可以记录我们在哪里停留购物 , 摄像头、机器人、无人机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能制造、新零售等AI边缘计算场景 , 而网络汽车和自动驾驶依赖于对车辆和交通数据的大规模收集和处理 。
在浏览互联网或使用社交媒体时 , 分析工具处理每一次点击 。 购物兴趣和行为被纳入量身定制的广告和产品 。 精准医疗的目的是在大量病人数据中寻找模式和相关性 , 并承诺根据个别病人的具体特点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 金融行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交汇 , 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发展自身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 应用于精准营销、实时风控、交易预警和反欺诈、信贷风险评估、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 。 工业4.0将制造和生产的步骤数据化和自动化 , 物联网则将数字化、数据化和网络化的对象进一步扩展 。
反复出现的现象是 , 数据处理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强大 。 生成和收集个人数据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现在 , 我们见证了人类在感知、框架、思维、价值、沟通、谈判、工作、协调、消费、信息保密和透明方面的转变 。
更不用说疫情对此的助力 。 公民为防疫目的交出个人数据 , 包括位置和电信数据 , 而政府决策人员则通过人群的实时流动数据 , 掌控封城政策对市民的影响 。 手机也可以定位并向可能接触过冠状病毒的人发送未经请求的短信 , 提醒密接者注意潜在风险 。
【数据究竟属于谁 | 重新思考数字化之十一】中国的健康码系统更先行一步 , 根据居民与病毒影响区接触的密切程度 , 为他们分配不同的颜色代码 , 进入公共交通工具、医院、生活和工作设施的机会都与这些数据联系起来 , 从而事实上形成了对居民的“风险评分”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两位经济学家严·卡里尔-斯沃洛(Yan Carrière-Swallow)和维克拉姆?哈卡萨(Vikram Haksar)指出 , 新冠疫情将有关数据的两个基本问题带入了人们的视线:一是数据经济本身并不透明 , 因而时时处处出现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情况;二是数据大量存储在私人数据库内 , 这降低了数据作为一种公共品的价值 。
大数据 , 捡到归我
公允地说 , 这两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 只不过疫情让其更加凸显 。 它们的背后 , 其实离不开数据时代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绕道而行的“天问”:数据究竟属于谁?
大多数国家都奉行“捡到归我”的模式 , 即谁获取了数据 , 谁就可以处理、转售它们 。 该模式往往会导致数据收集过多的现象;例如 , 你会在APP安装过程中发现 , 获取权限的请求五花八门 , 但绝大多数APP索取的权限与实现功能的需求并不匹配 。 据相关统计 , 目前在智能手机上平均每安装1个移动APP应用 , 就需要获取15项以上个人信息 。 个人变成透明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作为使用者 , 你可曾想到 , 从GPS、麦克风、电脑软件、手机应用程序、面部识别、生物识别、无人机以及大量部署的高分辨率闭路电视摄像头等收集的大量数据 , 都去往了哪里?
首先 , 政府依赖对这些数据的收集 , 来维系社会秩序、开展社会管理;同时 , 数据也成为那些控制社交媒体、电商销售和搜索引擎的大型科技公司所持有的私有财产 。 卡里尔-斯沃洛和哈卡萨指出:“由于数据量越大 , 分析结果就越精准 , 这反过来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下载使用 , 进而获取更多的数据和利润 。 这些公司为数据战拨付了巨量资金 , 这巩固了它们的平台网络 , 也扼杀了潜在竞争对手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