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服务员逐渐转向快递、外卖行业 。 餐饮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人力缺口 。
“第一天太神奇了 , 我看到从天花板上送来的食物 。 ”看到冬奥会上的送餐机器人 , 前冰球女将、现加拿大体育采访人员Kenzie Lalonde不禁感叹 。 冬奥餐厅里 , 一个通体粉色 , 长相酷似飞碟的机器人从天而降 , 固定餐盘的三片“螺旋桨叶”缓缓张开 , 里面的食物呈现在了客人面前 。 这一幕随后通过网络传遍了世界 。
在北京冬奥会上惊艳了众多运动员的送餐机器人正继续服务于冬残奥会 。 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为各国冬残奥会运动员提供了多种方便的服务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了解到 , 不仅仅在奥运会场景 , 送餐机器人其实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 国内不少餐厅、酒店甚至KTV里 , 都涌现出了送餐机器人的身影 。
采访人员日前采访了送餐机器人的制造商、营销人员、餐饮店老板等 , 为读者揭开送餐机器人如何悄然而迅速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
培育市场:送餐机器人从人形到餐车
不少人都有“偶遇”传菜机器人的经历 。
“春节聚会的时候去的饭店用机器人传菜 , 它每次把菜传到后都会唱一遍‘你笑起来真好看 , 像春天的花一样’ , 提醒服务员上菜 , 我全程听了好多遍 。 ”网友阿宅不爱吃海带说 。 “餐厅里的传菜机器人比服务员忙碌得多 , 哼着小曲四处奔波 。 ”网友安小妹说 。
【从服务冬奥到走入生活:送餐机器人已“十年进化”】贝壳财经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目前较为普及的机器人往往外形酷似餐车 , 拥有四个轮子和几层可以摆放餐盘的置物架 , 它们可以灵活躲避路途中的障碍物 , 自动完成配送食物至指定餐桌的任务 。
不过在送餐机器人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 , 它并不是这个样子 。 如较早涉足机器人行业的苏州穿山甲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其2016年新三板公开转让说明书中介绍 , 2014年至2016年间 , 其主营业务从原本的液压破碎锤更改为服务机器人 。 当时该公司生产的送餐机器人分为四个系列 。 贝壳财经采访人员注意到 , 这四个机器人在外形上均设计成模仿真人服务员端盘子的形象 , 而不是现在的“餐车”形象 。
早期的送餐机器人多为“人形” , 后来演化成更为普及的“餐车” , 经历了近十年的过程 。
根据张江科投发布的文章 , 早在2012年 , 穿山甲机器人公司就成立了服务机器人研发实验室 ,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 服务机器人概念并未大规模兴起 , 进入这一领域的玩家并不多 , 可供参考的技术经验无从谈起 , 如何走出实验室并实现落地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 而且整个市场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 , 如何精准找到客户需求成为市场培育的关键 。
对于为何进军送餐机器人 , 穿山甲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张利强表示 ,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 , 餐饮业人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 并有大量的重复性劳动 , 在这部分场景下我们机器人的效率要远高于人类 。 ”
同样进军送餐机器人的还有成立于2010年的擎朗智能 。 “2010年到2013年期间 , 我们做机器人尝试过很多方向 , 包括大学老师的教学仪器设备、中小学的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高仿真机器人、迎宾机器人等 , 但是都不适合长期发展 。 大概2014年开始 , 我们逐渐确定了做无人配送机器人 。 当时 , 我们发现无人配送机器人这种产品应该在商用环境中会逐渐成熟起来 。 ”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池晓敏告诉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据了解 , 使用商用送餐机器人的商家最早能追溯到2010年济南的一家自助火锅店 , 但当时的机器人采用的是磁导航技术 , 机器人只能沿着铺设好的黑色磁轨运动 , 无法避障 , 甚至连后退都无法完成 , 只能沿着磁轨完整行驶一圈后才能回到出餐点 , 因此送餐效率不高 , 还可能出现故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