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二 )


一家造「人」的公司
关于创立小冰的初衷 , 李笛提到了“AI being(虚拟人)”这一概念 。 他说:“其实 , 从第四代开始 , 小冰框架的基本发展思路就已经定下来了 , 就是AI being(虚拟人) , 以区别于Human being(人类) 。 ”
一方面 , 最初几年 , 小冰一直给人聊天机器人这样“人畜无害”的印象 。 但实际上 , 从AI的角度来说 , 小冰早已突破了这一范畴 。 例如 ,小冰提供的不只是“一问一答”的功能 , 而是能够做到话题的引导 , 这涉及大量话题相关的知识图谱 , 而业内其他厂商则布局相对较晚 。
另一方面 , 现在小冰框架内虚拟人已具备超级自然的语音及形象 , 同时更具有自己的persona(性格)和attitude(态度) , 而且都可保持协同一致 。 李笛用“内外兼修”来形容 , 他以“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为例 , 其不仅依托AI技术 , 也需要搭配相应的“教练系统” , 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AI being 。
“ 世界既有客观的一面 , 也有主观的一面 , 都取决于交互双方是否一致 , 或者说互相之间能否形成协同 。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不同层面的独特需求 , 这与生物学中的多样性是一致的 。 如果只是需要一个虚拟助理 , 用来实现订餐、叫外卖、在线购物、扫地等简单功能的话 , 显然不是AI being 。 因为人的认知不仅是主观的 , 也是复杂的 , 更是有思想的 。 ”李笛说 。
有趣的是 , AI being这种生物一旦有了情感 , 就不会被人排斥 , 就像我们家中的宠物一样 , 只需要卖个萌 , 人就很容易接受它们 , 甚至将其接纳成为家庭成员 。
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章图片

虚拟人:世博会参展画家 夏语冰
李笛说:“ 如果将AI being看作是一种新生物的话 , 那小冰就是一个专门创造AI being的框架 。 因此 , 小冰公司也就是一家造‘人’的公司 。 ”
既然是AI being , 就一定会有一个population(人口)的概念 。 李笛说 , 整个行业不会只有少数几个虚拟偶像或虚拟助理 , 未来AI being的数量将超过人类的数量 。 所以 , 小冰团队希望小冰框架能够赋能各行各业 。
“未来AI being的数量会变得非常惊人 , 超越人类的数量 , 就能更好地围绕在人的周围 , 帮助人去实现自己的个体需求 , 还能弥补人与人之间社交网络的缺陷 。通过AI being , 可以帮助我们加快沟通效率或选择沟通的时机 , 想入世的时候就入世 , 想出世的时候就出世 , 甚至还能拥有一个AI替身 , 替你去完成 。 ”
他提到了小冰公司为老年人家庭定制companion(陪伴者)的案例并表示:“未来 , AI being将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 AI being有些各自可能拥有不同的能力 , 有些甚至只是IP , 而不需要有特定的能力 。 其只要存在 , 就已经对人很有价值了 。 ”
【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毋庸置疑 , AI being还存在伦理、道德及法律相关的课题 。 李笛说 , 现在包括中国在内全球范围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 , 对神经网络渲染、计算机语音等前沿技术加以限制 。 简单而言 , 一切基于技术产生的、超级自然的AI being , 都必须第一时间说明其技术、来源 , 绝不能伪装成真人与人进行交流 。 李笛赞同这样的说法 , 但他也透露 ,目前从技术角度来说 , 在某些情况下 , AI being在一段时间内 , 已经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
造「人」与派遣「员工」
谈到商业定位 , 李笛表示 , 小冰公司既是一家技术输出的公司 , 也是一家运营公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