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笛说 , 截至目前 , 全球范围内只有小冰公司在竞技体育中获得了如此出色的成绩 。 同时 ,由于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拥有全部六大要素 , 冬奥后 , 可以随时下沉到诸如中小学的体能测试、普通人的瑜伽等大众体育及健身项目中 , 拓展性相当强 。 当然 , 该系统背后 , 小冰团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 其中的研发过程非常艰难 , 中途经历了好几次迭代的过程 。
文章图片
小冰公司研发的AI虚拟裁判与教练系统 观君
他进一步介绍道 , 该系统对于运动员训练中的每一跳 , 都会给出一个符合国际大赛裁判标准的实时评分与反馈意见 。 如此一来 , 运动员相当于每一次训练都犹如参加大赛一样 , 通过日常训练 , 巩固肌肉记忆 , 从而有助于提高训练成绩 。 如果系统不可用 , 只要稍有差错 , 运动员就容易被带偏 , 一旦形成肌肉记忆或者打乱训练计划 , 就很难扭转 。
据李笛分析 , 目前体育领域中其他科技应用的落地 , 大部分是以取证为主 , 例如判断越位、犯规等 , 都是基于客观事实 。 然而 ,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项目 , 其实是运动员与自己的PK , 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因素 。 所以 , 该系统的核心难度在于 , 如何与国际大赛裁判的判断保持一致?只有保持一致才能为运动员的训练带来帮助 。 李笛说:“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 我们真正把这一块死磕出来了 。 ”
关于其他应用场景 , 李笛介绍道 ,过往行业普遍认为 , AI being的应用场景很窄 , 基本就是娱乐、偶像、代言人等领域 。 其实并非如此 。 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体育、金融等各类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 , AI being同样可以实现落地 。 但无论采用何等方式、无论前端采用何等形态 , 无论是何等垂直领域 , 基本构架都主要基于小冰框架的AI being , 都可以将其人格化 。
谈到元宇宙 , 李笛表示 , 原本他一直尽可能回避这一话题 , 主要是并不了解元宇宙 , 因为不同人心目中 , 元宇宙的原理和概念都不尽相同 。 但他仍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一方面 , 目前仍然缺乏一个真正的元宇宙平台 , 但他预判 , 元宇宙平台诞生后 , 最缺乏的就是“人” , 所以AI being无疑是元宇宙中的一大要素 , 不能完全说是基础设施 , 但起码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 另一方面 , 如果将汽车驾驶的体验也划分为元宇宙的一部分 , AI being在汽车场景中的应用 , 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转型的角度来看 , 也属于元宇宙的范畴 。 此外 , 他认为 , AI being从来都不局限于任何平台 , 理论上来说 , 包括元宇宙、微信等所有平台 , 都是AI being应用的舞台 。
文章图片
AI虚拟气象主播 冯小殊
「孤独」的小冰
“小冰在行业里是孤独的 。 ”李笛说 , 从Open-domain(开放域)对话到“AI需要有情商” , 再到超级自然语音 , 小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 , 但在当时都没有获得行业的认可 。 “好在 , 小冰团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 很多时候刚开始行业没有意识到一项技术的价值 , 但慢慢地其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 ”现在 , 李笛的目标就是希望为行业建立AI being的理念体系并推动概念普及 。 他说:“推动AI being的普及 , 小冰责无旁贷 。 ”
另一方面 , 在李笛看来 ,AI being仍然需要真正的商业化落地 , 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案例 , 而不只是停留在新闻事件层面 。 而且 , 小冰团队希望AI being能够真正渗透到人们生活中 , 改善用户体验 , 真正创造出价值 。 同时 , 他强调 , 小冰团队不会做软硬结合 , 在目前的收入中从来不包括硬件和系统集成 。 短期的目标依旧是商业化落地 , 中长期的目标则是推动普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