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三 )


“我觉得 , 两者兼而有之 , 因为AI being这种新的形态 , 很难作为一个技术输出方独立存在 , 必然涉及到运营 , 因为所有IP实际上都是一刻不停地、始终在用户身边 。 同时 , AI being也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与云端服务的连接 。 所以 , 虚拟偶像、虚拟助手之类AI being都时刻离不开小冰框架 。 ”李笛认为 ,小冰公司的定位 , 更接近于创造了这些AI being后 , 再将其派遣出去 , 也就是类似一个技术产品+运营双重创新的模式 。
李笛说 , 过去AI领域 , 基本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格局都属于技术能力的输出 , 也称为赋能 , 即“AI+XX” 。 经过大约十年的发展 , 技术输出被证明并不是一个好的模式 。 此外 , 还有一种模式采用的是软硬件结合的方式 , 往往以硬件设备的形式来展现 , 事实证明同样不可行 。 而小冰公司则成功地采用基于云的云和端的协同 , 但是有具体的AI being这样的产品形态 , 并将其派遣到人的身边 。
有了明确的定位 , 商业模式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 李笛介绍道 ,公司的商业模式基本分为两类 , 即“造人”和“派遣员工” 。
“造人”就是创造AI being 。 虽然这里的“造人”相比真人来说 , 成本要低得多 , 但在很多方面的能力仍不及真人 。 然而 , 在某些领域 , AI being具备更高的并发能力 。 同时 , 人始终无法摆脱生物学中固有的生理特征 , 例如声音、外观等 , 也就是无法决定自己的生理特征 , 但AI being依靠AI技术 , 具有更强的塑造性和可定制性 。
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章图片

虚拟人崔筱盼获得“2021年度万科优秀新人奖”
对于派遣员工 , 李笛介绍了万科集团2021年度优秀新员工“崔筱盼” 。 这一案例的背后 , 其实映射出的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现在 ,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部署云、SaaS服务 , 以加强内部流程及客户的联系 。 而AI being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又一次升级 。 “以‘崔筱盼’的例子 , 一旦财务部中最基本的催款业务也能实现流程化 , 并实现AI being化 , 其成功率将会快速上升至91.44% 。 ”李笛认为 , 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提示 , 意味着所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都有机会迎来再次升级 , 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
对于商业模式未来的发展 , 李笛再次提到了微软 。 他说 , 40年前 , 微软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每个人都需要一台自己的计算机;而1943年 , IBM时任掌门却认为 , 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 。 此后 , 微软基于此提出了license fee(软件授权费)这一开创性的商业模式 。
AI being的六大要素
谈到对竞技体育等应用场景的感触 , 李笛首先介绍了AI being的六大要素 。 第一是persona(人格);第二是attitude(立场) , 在性格相似的情况下 , attitude可能不同 , 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以及中立的;第三是biological character(生物学特征) , 例如声音、容貌等 , 但需要与其persona和attitude保持一致 。 第四是creation(内容创造) , 包括文本、声音、视觉等内容创造;第五类是knowledge(知识);第六是skill(技能) 。 因此 , 小冰框架对每个AI being都有这六大要素的设定 , 也是所有AI being背后的基础 。
目前 , 行业内一些企业往往只涉及其中的某一要素 , 例如常见的是skill , 可能加上knowledge;或者只做生物学特征 , 典型的就是虚拟偶像 , 可能只有生物特征中的一部分 。 而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的例子中 , 包含了persona、attitude、生物学特征、creation、knowledge和skill所有六大要素 。 李笛将其称作为“expert”(专家) , 其背后的立身之本离不开一个强大的系统 , 用以辅助AI实现训练和判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