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福布斯中国
如果说元宇宙还只是概念 , 那「虚拟人」已近在咫尺 。
远眺三年后的2025年 , 日本大阪世博会期间 , 当地的60万个老年家庭将会迎来一批特殊的「虚拟人」companion(陪伴者) 。 老人可以参与到每个虚拟人的训练过程中 , 让这些生活助理为自己提供相应的服务 。 例如 , 老人可以将其视为自己的儿孙、儿时的好友 , 甚至让逝去的亲人「重生」 。
事实上 , 这一案例是小冰公司前不久中标的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的项目 , 其背后依托的正是小冰框架及相关AI等技术 。
除此之外 ,AI虚拟气象主播「冯小殊」、世博会参展画家「夏语冰」、万科年度优秀新员工「崔筱盼」、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观君」等虚拟人均依托小冰框架及相关技术打造 , 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虚拟人物风潮 。
从最初的聊天机器人到如今的小冰框架 , 回顾小冰的前世今生 ,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感叹道:「其实 , 最初并没有预料到 。 」
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章图片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李笛
Plan B
李笛说 , 2012/2013年 , 谷歌还没推出AlphaGo , 围棋人机对战自然也没发生 。 当时 , 国内刚刚开始关注AI技术 , 普遍认为AI的形态一定要基于APP , 也就是类似聊天机器人或苹果Siri这样的虚拟助理(Virtual Assistant) 。 那时 , 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也都做了类似的产品 , 初始的目标设定就是做一个“最好的助理” 。
“大约是2013年底 , 我们发现虚拟助理可能并不是AI正确的形态 。 因为助理都太过于强调理性了 , 就是实现类似‘我能帮你做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简单‘一问一答’功能 。 ”李笛说 , “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 并不是纯理性的 , 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情感交流的过程 。 ”
当时 , Cortana项目已经成型 , 但是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感交流 , 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思路 , 一时难以构建 。 所以 , 李笛和团队没有将这个想法放入Cortana项目中进行迭代 , 而是单独建立了一个名为“小冰”的新项目以承接这一新想法 。 这就是小冰的由来 。
“ 所以 , 从某种程度上 , 可以理解为 , 小冰就是Cortana项目在微软的Plan B或者说B系统 。 ”李笛说道 。
“但让我们无法预料的是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尝试 , 小冰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 甚至 , 多年以后的今天 , 我们都认为 , 小冰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创业项目 , 因为需要的技术栈实在太多 。 ”李笛说 , 如果不是基于此前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在微软内部的孵化 , 从Day One开始 , 几乎很难做到 。
分拆并独立发展
小冰的分拆 , 旨在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 , 促进小冰商业生态环境的完善 。 李笛说:“头几年 , 在微软内部孵化过程中 , 小冰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 当时主要的工作是框架(Framework)的搭建 , 确保其是一个完备的Framework 。 随着框架技术完备和不断增加 , 小冰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 拆分后 , 某些方面会更有利于小冰的长远发展 。 ”
在分拆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 小冰也获得了更快速的发展 。 小冰的产品形态变得更有弹性 , 合作伙伴和客户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小冰、理解两者的区别 。
当然 , 小冰公司与微软仍保持着多重密切的关系 。 李笛说:“第一 , 微软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第二 , 截至目前 , 小冰与微软在产品上有着大量合作和整合 。 包括Windows11、Windows10操作系统、浏览器、Bing搜索引擎等微软服务和产品 , 都深度内嵌了小冰框架 。 第三是数字化转型 。 实际上 , 小冰与微软云一直保持协同的关系 。 不光在中国 , 小冰在日本市场 , 也是微软云上的一个重要服务和应用 , 双方一直保持着协同合作的关系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