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上网课能赚钱?警惕银发经济消费陷阱

现今很多老年人虽然跨过了数字鸿沟 , 但仍是“网络小白” , 辨别能力较差 , 因而陷入不法分子编织的各种网络套路中 。 例如有平台在国民级短视频App、出行App大量投放广告 , 并以“1元投保”“上网课能赚钱”等噱头吸引消费者 , 不少老人掉进陷阱 。 这也反映出 , 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 仍有薄弱环节 ,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手段也不断翻新 , 需要加大惩治力度 , 并开通老年群体便利化维权通道 。
●现象
老年网民被“套路”人数增多
“去年7月 , 我母亲误扫了一个二维码 , 没想到就买了一份保险 , 而且之后每个月从微信自动扣款188元 , 直到今年1月微信钱包里没钱了 , 我一查她账单才发现 。 ”河南的李燕(化名)气愤地称 , 她的母亲购买保险时没有填写任何个人信息、没有签名 , 也没有获得自动扣款的提示 。 湖北女孩谷雨(化名)的母亲也在同一家平台莫名地办理了一笔保险 , 每月自动扣款90多元 , 10个月后才发现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她的母亲是聋哑人 , 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办理的 。 经查询 , 这笔保单的被保人与其母亲名字都不一致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在网络搜索看到 , 这款保险产品广泛植入在充电宝、出行App等常见的生活场景内 , 宣传噱头是“首月1元”即可投保 , 很多老人“被套路”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 , 该保险平台已有9400多条投诉 。
然而 , 消费者追偿过程却十分漫长 。 李燕称 , 今年2月以来 , 她多次致电平台客服要求退款 , 对方先是提出需要投保人手持身份证拍一张照片上传 , 李燕以“担心个人信息泄露”为由拒绝后 , 对方又让她提供银行卡号 。 投诉期间平台几度拖延 , 最终在李燕告知“不退款就投诉到相应监管部门并报警”后 , 对方才将保费全额退还 。 和她几乎同时投诉的谷雨 , 截至目前才仅收到一个月的保费退款 。
老年人在网上被骗的案例不只这一类 。 在北京工作的张军(化名)告诉采访人员 , 他的父亲一直生活在老家农村 , 闲暇时会刷短视频解闷 , 有一次刷到一家网络教育公司的推广 , 以免费公开课为由吸引老人添加“老师”微信 , 而后诱骗老人付费学习 , 并且不断给老人发送“上课后会赚钱”的信息 , 他的父亲已经交了2000多元“学费” 。 “我在家时还听到过对方给我爸打电话 , 询问有没有时间上直播课 。 ”张军称 , 父亲不听他的劝阻 , 认为自己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赶上新时代 。 张军在公开平台发起投诉 , 但目前尚未得到解决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 截至2021年12月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 。 与此同时 , 陷入网络套路的老年人也逐渐增多 。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2021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 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 。
●问题
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仍有风险敞口
近年来 , 我国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很多重要进展 , 包括出台或施行了《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 全国消协组织推进线上线下投诉渠道建设 , 工信部重点整治诱导老年人下载App等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 , 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成效显著 , 大型互联网平台逐渐完善平台规则 , 信息保护方面透明度上升 , 用户授权体系更加完善 。
除了个人信息保护有所加强 ,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还提到另外两个方面的成效 , 一是在去年曝光一些案例后 , 现在业界基本不敢再捆绑或诱导消费者下载App;二是主流及细分领域的一些App , 适老化改造很有成效 , 对老年人不友好的“数字鸿沟”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