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神化”,也不要“妖魔化” 和瑞基因CEO周珺:肿瘤基因检测市场还没“开花结果”( 三 )


在国内 , 产品注册难度与监管要求密切相关 , 基于PCR技术的IVD(体外诊断试剂)审批相对成熟 , 但需要明确组分并进行大量样本验证 , 这导致基于同时对上百万甚至数十亿个DNA分子进行测序的NGS技术的早筛产品面临审批方法及成本的多方面挑战 , 而多癌种早筛产品临床设计的挑战更为突出 。
从人群上看 , 单一肿瘤早筛产品面对的高危人群相对单一且明确 , 而多癌种早筛产品涉及的致病因素多且错综复杂 , 从临床角度看队列设计难度更大 , 需要更多入组人群基数以及科学的癌种分布比例 。
此外 , 从注册角度看 , 多癌种早筛产品的临床预期用途以现有标准很难明确 , 因此IVD申报注册之路异常困难 。
周珺却很有信心 。 他认为 , 从监管角度看 , 需要新的政策顺应技术进步 。 以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例 , 对于有具体标志物的基因检测分析 , 要以IVD的思路报批;对于基于NGS技术 , 一次能检测成百上千个基因的产品 , 建议以LD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的形式开展业务 , 监管部门主要考察实验室质量和管控标准等体系问题 。 在美国 , LDT被限制为用于临床、在已被认证的实验室内设计、生产和使用 。
周珺表示 , 和瑞基因“不会只用一条腿走路 , 会几条腿同时去冲刺申报工作” , 即使产品最终会走IVD的路 , 但过程中可以LDT等形式先落地 。
与此同时 , 政策也在为行业LDT打开发展窗口 。 2021年6月 , 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 其第五十三条条例指出“对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体外诊断试剂 , 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 , 可以自行研制 , 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内使用” 。
谈市场:临床空间待打开 , 成本还不是卡住市场的主因
基因测序市场发展迅速 , 但临床空间仍未打开 。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 , 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下游应用中54%的市场份额仍被学术研究占据 , 临床研究及医院诊断仅分别占18%和14% 。
市场大环境导致国内目前尚无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盈利 。 以国内已经上市的3家肿瘤早筛相关公司为例 , 2020年 , 燃石医学(NASDAQ:BNR)2020年净亏损人民币4.07亿元 , 较上一年1.69亿元的亏损持续扩大;诺辉健康2020年净亏损达7.89亿元 , 泛生子2020年更是亏损高达30.69亿元 。
值得一提的是 , 由于与药物使用挂钩 , 伴随诊断产品产业化步速相对较快 , 而早筛产品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模式都还需要探索 。 此外 , 由于伴随诊断产品多针对特定靶点 , 其产品模式多为IVD , 而早筛产品多以LDT落地 , 一种是卖产品 , 一种是卖服务 , 导致早筛产品的商业化模式需要新的探索 。
2020年 , “莱思宁”已商业化落地 , 以LDT形式开展检测服务 , 正在为和瑞基因早筛产品的商业化提供样本 。
目前 , 莱思宁的合作伙伴既包括肝纤维化成像企业海斯凯尔 , 保险公司泰康在线和电商平台阿里健康 , 也包括肝胆相照基金等社会力量 。
为了提高市场对肿瘤早筛的认知 , 这样的合作已经成为业内早筛企业的“标配” 。 不过周珺认为 , 早筛产品的商业模式还未盖棺定论 , 但可以确定的是肿瘤诊疗是非常严肃的临床问题 , 其对应的是临床解决方案 。
目前 , 中国的临床环境以临床机构为核心 。 因此 , 做市场教育时 , 最多的目标人群也许不在最终临床 , 但医疗机构的背书是说服大众的关键 。
“临床医生对产品的诉求和提出的建议 , 对于企业往前走的帮助巨大 。 ”周珺表示 , 因为临床的反馈价值非常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