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价格是早筛产品被大众接受的另一个阻碍 。 周珺表示 , 目前早筛产品的价格和价值存在脱钩 , 市场不容易接受早筛产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 一是传统观念抗拒在未出现症状的情况下进行癌症筛查 , 二是缺乏针对早期甚至极早期癌症的干预手段 。 成本决定产品的定价底线 , 但还不是卡住市场的主要原因 。
“产品的价值决定产品价格上限 。 ”据周珺介绍 , 单癌种和多癌种早筛产品的适用人群和临床/商业场景有所不同 。 前者贴近临床级别 , 要做到性能优异 , 临床应用明确 , 无需过度变成完全消费品;但后者更倾向于健康管理 。
谈行业:破除“神化”和“妖魔化” , 产业化需要时间
行业发展有起有伏 , 企业入局有先有后 , 可没人能否认这是一片足够大的市场 。
根据BCC Research的数据 , 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24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126亿美元 , 复合增速在20%以上 。
对于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癌症早检早筛市场 , 灼识咨询预测到2030年国内市场潜力将超过2000亿人民币 。
而以国内已经上市的3家肿瘤早筛相关公司为例 , 聚焦癌症早筛业务的诺辉健康(06606.HK)2021年预计营业收入2.052亿元至2.172亿元 , 癌症精准医疗公司泛生子(GTH)和燃石医学(BNR)则布局全周期 , 2021年预计营业收入分别为5.3亿元和5亿元左右 。
根据头豹研究院《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数字化发展白皮书》 , 全球精准医疗行业起步早、技术相对成熟 , 目前主要由北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 但是 ,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有庞大的患者需求 , 随着大数据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成熟 , 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
面向国内的肿瘤基因检测市场 , 周珺觉得 , 虽然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从冷到热 , 从无序到形成共识的过程,但市场还没有到“开花结果”的阶段 。
对于早期行业中部分商家对癌症早筛宣传过度、恶意竞争的乱象 , 周珺认为 ,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从无到有发展过程中 , 一定会出现一些混乱和风向不清的阶段 , 肿瘤早筛也是如此 。 而要改变大众的认知 , 就需要企业完成大众的科普 , 避免鱼目混珠的骗局 , 破除行业的“神化”和“妖魔化” 。
“在前期的时候 , 不同的产品都打着‘早筛’的旗号做 , 可能会宣传过度 , 神化这个行业 。 之后 , 一些泡沫破灭了 , 主流的技术方案也连带着受到损害 , 这就是妖魔化 。 这两个都不需要 。 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社会接受我们的想法 , 要积极主动地做出一些动作 。 ”周珺说 。
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 周珺表示还不能过分地强调竞争 , 企业应该想着怎么在赛道上跑下去 , 以开放的心态 , 共同把蛋糕做大 , 构建产业生态 。 产业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资源投入的积累 。
“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跑道有多长 , 所以不要把资源浪费在无效的地方 。 ”周珺告诉采访人员 , 行业的一些标准和规范还在建立阶段 , 产业化道路仍旧漫长 , 需要企业、市场、监管、媒体共同配合打通产业发展道路 , 其中 , 政策和资本的支持很重要 。
“早筛是一个大命题 , 投入资源和时间周期都比较多 , 中间还有各个环节要去克服 , 所以纯粹靠自我造血是很难去往前走 , 所以要通过资本的方式寻求更多的资源去做这件事情 。 ”周珺说 , 未来政策出台一定会加速 , 但仍可能要以年来计的时间来实现 。
对于行业产品进入医保目录的猜想 , 周珺认为 , 伴随诊断产品和药物使用挂钩 , 进入医保的逻辑更明确;早筛和其他基因检测产品还需要更多卫生经济学的数据验证 , 短期内大幅降价 , 进入医保的挑战更大 , 目前还需要地方医保 , 商保和个人消费支持 。 其中 , 区域性高发瘤种列入地方医保的可能性比较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