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2号”卫星发射背后的金融支持——专访平安银行李跃:运用“物联网+卫星+金融”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每经采访人员:潘婷 每经编辑:陈星
【“平安2号”卫星发射背后的金融支持——专访平安银行李跃:运用“物联网+卫星+金融”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加速传统产业升级】2月27日 , 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 , 火箭飞行正常 ,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 本次飞行试验搭载了22颗卫星 , 创中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
22颗卫星中 , “平安2号”物联网卫星(天启星座19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 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再添一星 。
这也是平安银行自2020年底与合作伙伴联合发射“平安1号”卫星(天启星座08星)后 , 探索航天领域的第二星 。
“平安2号”卫星现在运行情况如何 , 它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平安2号”卫星从设计到发射经历了哪些阶段?平安银行在此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支持 , 遇到了什么困难?在航天领域 , 平安银行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带着上述问题 ,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采访人员专访了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 。
“平安2号”卫星发射背后的金融支持——专访平安银行李跃:运用“物联网+卫星+金融”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平安银行供图
将与“平安1号”共同承担“数据中转站”作用
NBD: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物联网属于信息化技术的一种 , 但对它却没有深刻的认知 , 您能讲解下物联网技术以及卫星技术如何传输数据吗?
李跃:物联网本质上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物体与网络相连 , 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物体相关信息的巨大网络 , 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换和通讯 , 以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
而卫星技术是对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 。 对于依靠无线接入的物联网来说 , 除了要有物联网终端外 , 必须要有一个由足够多的基站构成的通信网络 。 中国基站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感受不到通讯的盲点 。 但是在海洋、戈壁沙漠、深山老林这样相对偏远的区域 , 受工程难度、资金成本及维护成本等因素限制 , 难以建设地面基站 。 所以 , 除了传统陆地基站之外 , 人们将基站搬到“天上” , 即建立卫星通信 , 使之成为地面基站通信的补充和延伸 。
NBD:您能介绍一下“平安2号”卫星吗?它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李跃:“平安2号”是一颗物联网通信卫星 , 能够不受地面通信的限制 , 收发地面卫星物联网设备终端的数据 , 比如偏远地区的工厂设备运行状态、牧场动物的生命体征以及车船的行驶轨迹等 , 将获得授权的经营数据及时传送给银行 。
作为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的第二颗物联网卫星 , “平安2号”将与“平安1号”共同承担“数据中转站”的作用 , 平安银行得以获取企业授权的第一手生产经营数据 , 打通产融信息壁垒 , 突破企业融资时常面临的缺乏抵押物、缺乏信用等限制 , 帮助企业“有条件”增信 , 让企业信用有效变现 ,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
在“星云物联计划”生态中 , 数据是载体 , 经过合理的运用 , 可以实现变现并产生价值 。 “平安2号”的成功发射 , 正是平安银行帮助用户真正把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生产资料的关键环节 。 平安银行携合作伙伴成立星云开放联盟 , 搭建全生态、全场景数字服务平台 , 帮助合作伙伴实现技术、服务、用户的高效流转及对接 。
NBD:“平安2号”卫星从设计到发射经历了哪些阶段?平安银行在此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支持?遇到了哪些困难 , 又是如何解决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