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外孙记忆中的家庭教育:有兴趣才能做得好( 四 )


丰子恺外孙记忆中的家庭教育:有兴趣才能做得好
文章图片

丰子恺绘苏曼殊诗句:“春雨楼头尺八箫 , 何时归看浙江潮 。 芒鞋破钵无人识 , 踏过樱花第几桥 。 ”
江南景物秀美、掌故丰富 , 丰子恺常带全家一起出游 , 南京、庐山、扬州、太湖 , 去到哪里 , 大家便纷纷吟咏关于此处的古代诗词 , 不是为比赛 , 倒十分像是古代文人的日常文学生活方式 。 有时 , 甚至完全是兴之所至 , 乘兴而来 。 宋菲君常常爱说起“浙江潮”的故事 , 那是他读高一那年 , 有天正跟外公学苏曼殊的《本事诗·春雨》一诗 , 外公在“日月楼”的阳台上反复念诵着“春雨楼头尺八箫 , 何时归看浙江潮” , 猛地想起什么似的突然问:“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时候?”得知是下周四 , 便果断决定全家去海宁看潮 。 宋菲君念的复兴中学是上海市重点中学 , 学校一般不允许请事假 , 何况又是出去玩 , 丰子恺却爽性地为外孙签了一张假条 。 班主任请示校长 , 校长见是丰子恺签字 , 破例准假 。 在海宁看潮时 , 大潮未来之际 , 见到江里还有捕鱼的人 , 外公随口吟诵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 , 朝朝误妾期 。 早知潮有信 , 嫁与弄潮儿 。 ”时隔六十多年 , 那一幕情景宋菲君还记得清楚 , 连同两首诗 , 也一直记到现在 。
如今 , 宋菲君已成了比当年外公还老的老先生 , 与他约拜访时间时 , 他叮嘱我前一晚再确认一遍 , 因为他“记性很差” 。 但面对面交谈时 , 那些少年时随外公背的诗 , 他却依然记得清楚 , 随口仍能诵出全篇——“我长记忆甚好” 。 他告诉我 , 十几年前曾因做手术实施全身麻醉 , 术后第一个晚上 , 他一个人待着时突然胡思乱想 , 担心全麻会不会影响大脑 , 但躺在那里 , 又没法演算数学来验证 。 他突然灵机一动 , 背起《长恨歌》来 , 从头到尾 , 一字不落 。 于是他放心下来 , “没事了” 。 《长恨歌》是小时候背的 , 离现在已经很久了 , 记忆却依然如此牢固 , 参与进他“长期记忆”的构成当中 。 很多年后 , 独自一人 , 他再次体会到这首诗“写得非常美” , 想起在外公身边背诗的场景 。
/ 有兴趣才能做得好 /
到今年清明节 , 宋菲君先生就年满80岁了 , 可他仍没停下来休息 , 依然分秒在忙 。 目前 , 他在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三个科研机构当客座研究员或顾问 , 指导青年学者做研究 。 主要攻关的是一种重要软件 , 他告诉我 , “国外搞了30年 , 中国才刚开发 , 时间不长 , 但因为我以前做国际业务 , 国外研发的时候我正在那边做访问学者 , 又长期从事该软件的应用 , 那么就do something , 做一点事 。 ”不过他欣慰地说 , 目前进展较快 。 我突然想起他在书中写到的 , 多年前鼓励他学物理时 , 外公丰子恺曾对他说过 , “物理不好学 , 但有志者事竟成” 。
丰家子弟多随丰子恺 , 走了艺术、语言、文化的道路 , 作为长外孙 , 宋菲君却另辟蹊径 , 走了理工的道路 。 为他导路的 , 正是外公丰子恺本人 。 宋菲君读书时成绩相当优异 , 兴趣广泛 , 既在家庭影响下喜欢文学 , 数理成绩也好 , 还喜欢画画 , 想学美术 , 因此文理分科时 , 他犯了难 , 左思右想不定 。 报名前夜 , 他去找外公征询意见 。 至今他仍记得 , 那天外公还像往常一样 , 端一杯茶 , 在阳台上来回踱步 , 吟的是温庭筠的诗:“谁解乘舟寻范蠡 , 五湖烟水独忘机 。 ”屋里 , 面临第一次重大人生选择的宋菲君却无法“忘机” 。 他将满心苦恼倾诉给外公 , 丰子恺听了却未多加思量 , 很快道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家学文、艺术、外语的多 , 你的数理成绩这样好 , 又喜欢天文 , 我看不如去考北大学物理 。 ”不仅是选理科 , 而且是“北大物理” , 如此明晰 , 虽然只是建议 , 但彼时正犹疑不定的宋菲君听了 , 心中的天平倾斜 , 棋子有了落定的方向 。 高考时 , 他的第一志愿果真填了北大物理系 , 最终成功录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