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制图:孙山
【“种草”推荐:小心“乱草迷人眼”】吃饭前先看评论 , 购物前先看测评 。 中国青年报社《快看数据》节目组发现 , 搜索“种草”推荐成为不少人了解商品详情的重要方式 。 但这些“种草”推荐真的靠谱吗?如何才能不被“乱草”迷住双眼呢?
查看“种草”推荐成为消费习惯?
英语专业毕业的90后严子安 , 打算入手一款MP3练听力 , 为此他在网上搜索了很多相关的“种草”推荐 。 他发现有一篇写得非常详细 , 对产品的外观、性能、价格都给出了参考 , 于是就下了单 , “现在MP3变成了小众产品 , 整篇推荐写得很用心 , 觉得挺靠谱的” 。
严子安觉得随着网络购物成为主流 , 如何买到更心仪、更放心的产品是很多人的现实需求 。 看到别人的使用体验、产品测评等 , 心里会更有数 , 避免买完之后用不上 , 也节省了退换货带来的时间成本 。
24岁的王秋语认为 , “种草”推荐给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 刚工作不久的她需要添置许多生活用品 , 比如电饭锅、电磁炉 , 还有一些装饰品 , “我上大学时很少关注这些 。 现在开始一个人生活了 , 这些都是必需品 , 多看看推荐文章 , 避免因‘盲买’而‘翻车’的情况” 。
90后郑文娟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迷恋网络“种草”推荐文 , 大到护肤品 , 小到文具都会按照“种草”推荐来买 , 但几次“踩雷”经历让她开始谨慎地对待“种草” , “曾经看到一款面膜的‘种草’推荐 , 说适合敏感肌肤 , 结果自己敷完后爆痘” 。 郑文娟感叹 , “现在铺天盖地都是‘种草’ , 索性不怎么看了” 。
好物分享 , 还是营销广告?
95后研究生许茹在买东西前会做功课 , 浏览平台上的“种草”图文 。 但她认为 ,只能把“种草”推荐作为一种参考 , 不应成为购物的全部依据 , “我不会完全相信‘种草’推荐 。 现在有很多是软广 , 还有的商家会找中小博主发‘种草’文 , 让大家以为是普通‘路人’发的” 。
虽然凭借自己的判断 , 很少会被“种草”坑 , 但许茹也有过“踩雷”的经历 。 有一次她看到别人分享西北地区某景点的航拍照 , 觉得很好看 , 但去了才发现是有滤镜加持的效果 , 实际上很普通 。
在许茹看来 , 在各类“种草”推荐中 , 护肤品、香水是比较容易“踩雷”的 。 “因为每个人肤质不同 , 博主说好的护肤品不一定适合自己 。 还有香水 , 闻起来千人千味” 。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 , 近八成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坑过的经历 , 护肤品、化妆品等是容易踩坑的重灾区 。
现在郑文娟也会看一些“种草”文 , 尤其是不知道去哪里玩的时候 。 但当看到别人发的好看的景点照片 , 还是会想到可能有滤镜效果 , “心里先打个折扣 , 降低一些期待值” 。 在去一些景点前 , 会问去过的朋友的意见 , 郑文娟觉得这比“种草”推荐更靠谱 , “之前想去一个网上很火的图书馆 , 但去过的朋友说不值得去 , 就果断放弃了” 。
王秋语觉得 , 现在很多人在买东西前习惯性上网找攻略 , 会被大数据记住浏览记录 , 然后不断地给你推荐相关产品的视频或衍生物 , 刺激购买欲望 。 但对于个人来说 , 面对铺天盖地的推文 , 很难判断哪些是真的好用 , 哪些是商家的推广营销 , “我之前被‘种草’过一款小夜灯 , 买来之后发现并不好用 , 也没有质量标识 , 担心会对视力有影响 , 就不敢再用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