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形成机制 睡眠的机制是什么( 二 )


睡眠的形成机制 睡眠的机制是什么

文章插图
课业压力高居“睡眠神偷排行榜”第一位
 
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期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中国青少年儿童普遍睡眠不足,睡眠时长的年龄差异显著 。研究人员从睡眠时长、睡眠障碍、醒后状态三个维度评估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得出的平均分值只有67.14分,“这是一个刚刚及格的分数” 。调查显示,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中,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高达81.2%,而在6岁至12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这一比例仅为32.2% 。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被剥夺?中国睡眠研究会分析称,繁重的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占67.3%,其次是电视、手机、电脑等,占27.1%,噪音、声光、空气等睡眠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的影响占24.8%,同时,家长的睡眠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则占18% 。还有种类繁多的课外辅导班、家庭晚餐习惯不规律、做游戏、运动、疾病等,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状况的因素之一 。
睡眠的形成机制 睡眠的机制是什么

文章插图
怎么样才算睡得好?
 
专业医生建议,可以通过3条标准来初步判断睡眠是否理想 。
 
一是睡眠的时机 。在什么时间睡觉很关键,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晚上10点睡觉是最好的,过早或过晚睡都不科学 。但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晚睡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也应尽量不晚于12点睡觉 。
 
二是睡眠的时长 。通常,7个小时到8个小时是满足成年人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长 。如果一个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或超过十个小时肯定就会有问题 。同时,人的睡眠应该是连续性的,不能是一天24小时中拼凑起来的七八个小时 。
 
三是睡醒后的感受 。醒来后感觉神清气爽,那就证明睡好了 。反之,醒来后感觉困倦、乏力、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工作能力下降等,就说明没睡好 。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且无法缓解、克服,就要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采取措施干预 。
 
必须睡够8小时?
 
因人而异 。有的人会把8小时当作一个标准睡眠时长,来衡量自己有没有“睡够”,其实大可不必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睡眠时间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015年,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针对不同年龄层给出了睡眠指导建议:新生儿每天睡14至17小时,3至5岁儿童睡10至13小时,6至13岁学龄儿童睡9至11小时,14至17岁青少年睡8至10小时,成年人睡7至9小时,65岁以上老人睡7至8小时 。
 
另外,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睡眠需求差异 。确实有一些人对睡眠的需求很小,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就够了,而且还不影响白天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是“天赋异禀”了 。
 
睡不着就是失眠了?
 
不一定 。很多人爱在睡前玩手机,刷电影刷偶像剧 。刷着刷着,就刷到了深更半夜 。这个时候,总会有人顺手更新一条状态:哎,又失眠了……
 
事实上如果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身体就压根没有做好入睡的准备,像这种“睡不着”的情况,其实称不上失眠 。
 
还有的人,没有做到“一沾枕头就睡着”,就以为自己失眠了,也是不正确的 。对于失眠的错误判断,还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带着压力反而更难入睡 。一般来说,只要情绪调整到平静的状态,在半小时内能够睡着就是正常的 。
 
醒得早也是失眠的表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