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的基本生命活动,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 。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范围内有近1/3的人深受睡眠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包括了“睡不着、睡不醒和睡不好”三大类90余种睡眠疾病 。在中国,超过3亿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此外,6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6成以上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工作压力依然是影响成年人睡眠质量的“罪魁祸首”,而课业压力则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首要因素 。
人类产生睡眠的生理机制
1950年W.德门特等主要根据人的脑电、肌电和眼电的研究发现有两种类型的睡眠──正相慢波睡眠 (SWS)或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异相睡眠(PS)或快速眼动睡眠(REM) 。国际间公认这是睡眠研究的一个突破 。睡眠化学物质和神经化学递质的研究又是另一个突破 。

文章插图
现在已知睡眠是一种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抑制过程 。大量的研究证明慢波睡眠的控制部位是脑干的中缝核,异相睡眠的控制部位是脑桥的蓝斑的中部和尾部,而觉醒的控制部分则与蓝斑的前部及中脑网状结构有关 。睡眠和觉醒都属于本能 。也是生物钟的一种反映 。
生物节律的周期接近于地球自转周期的叫“24小时昼夜节律” 。睡眠和觉醒的本质首先制约于接近地球自转周期的“24小时昼夜节律”,后者对前者的制约是通过松紧体而作用于脑网状结构等部位 。现代的研究表明,网状激活系统是调控睡眠和觉醒的基本部位 。它开始于脑干下部,延伸至中脑,并包括丘脑的内髓板中线和网状核 。电刺激网状激活系统的中脑部位(也包括脑桥和延髓上部的网状结构)可顷刻使睡眠动物觉醒 。
该部位因脑瘤、溢血或昏睡性脑炎等原因而引起的损伤,会导致昏迷而无法苏醒 。网状激活系统中脑部位的“觉醒反应”与网状激活系统丘脑部位有很大不同 。前者可激活几乎“全脑”,而后者不过是前者的中转部位 。
前者的激活可上达至基底神经节和下达至脊髓,因此运动活动与高水平觉醒活动相联系 。已知延髓脊髓间横切的孤立脑标本能呈现正常睡眠和觉醒周期,而脑桥中间部位横切的孤立脑标本明显增加觉醒,上下丘间横切的孤立脑标本可持续呈现慢波睡眠,因此认为上下丘间和脑桥中间部位间的神经组织为觉醒的重要区域 。
此外,电刺激下述3个皮层下部位可引起慢波睡眠:①位于丘脑下部后部的间脑睡眠区;②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丘束核的延髓同步区域 。③包括视前区在内的前脑基础部位 。前两者仅慢频率(例8/秒)有效,而后者则不论快慢频率均可引起慢波睡眠 。后者被认为与抑制网状激活的下行通路有关 。
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达27% 。而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且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中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相关数据,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6成以上的人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其中,31.1%的人属于“晚睡晚起”作息习惯,30.9%的被访者属于“晚睡早起”,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占17.5% 。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北京的年轻人睡得最少,平均时长不到7小时 。而金融业、服务业、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最差 。尤其是金融业,睡眠质量低于整体水平67% 。工作压力大是影响睡眠质量的“罪魁祸首”,七成互联网用户受其影响 。其次为生活压力、环境因素、个人习惯等 。还有超过58%的网友表示,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