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机,加速中国化才能更适合中国厨房( 二 )


是中国消费者对洗碗机没有需求吗?不是 。
当前“懒人经济”盛行 , 家电行业中所有能让人“偷懒”的品类都得到了很好发展 , 解决扫地问题的扫地机器人 , 解决拖地问题的洗拖一体机器人 , 解决拉窗帘问题的电动窗帘 , 解决洗衣晾晒问题的干衣机 。 如老板电器相关负责人所说 , “只要能解决一小步的问题都能有巨大的市场 。 ”
比如扫地机器人 , 过去几年间孵化了两个市值一度千亿的上市公司 , 市场仍然在快速增长 。 据中信证券预计 , 2022年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 其中 , 自清洁类产品仍然是最重要增量 , 2020年销量30万台 , 2021年150万台 , 2022年望达到300万台以上 。

解决扫地问题的扫地机器人在中国热销 , 那能为用户解决洗碗难题的洗碗机 , 为何普及这么慢呢?
实际上 , 洗碗机普及率低是一个供给侧问题 , 不是需求侧问题 。 这个品类进入中国30多年 , 很多用户知道它 , 但真有购买想法和决策的时候 , 却非常纠结 , 原因在于洗碗机行业并没有给中国用户提供可以不纠结的选择 。
170年前 , 约瑟芬.科克伦发明人类第一款洗碗机 , 1929年德国米勒(Miele)公司制造出欧洲第一台电动家用洗碗机 。 早早开始现代化的西方国家 , 为西门子等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助力 。 最终 , 历经近百年发展 , 洗碗机不断创新 , 直到产品相对“完美”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 , 洗碗机开始走入中国家庭 。 但事实上 , 洗碗机的“完美”契合的是西方家庭 , 对于餐饮文化不同 , 厨房环境不同 , 觉醒时代迥异(更关注环保、消毒等)的中国消费者来说 , 这样的洗碗机还远远不够完美 。
在老板电器相关负责人看来 , 虽然同样是“舶来品” , 但洗衣机属于国际标品 , 国外国内基本差异很小 , 但洗碗机不同 , “衣服全球都一样 , 但碗不一样 , 中国有自己的特色 , 烹饪方式多 , 锅碗筷勺种类多、形状多 , 厨房空间、橱柜高度跟国外也有很大不同 。 ”
被暂停的中国洗碗机行业 , 需要从被国际品牌划定的路线上“脱轨”的人来开启一片新天地 。

必然的爆发
所有的“舶来品”发展都要经过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引进国外成熟技术 , 第二阶段在模仿、照搬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 , 以适应国内的消费习惯 。
洗衣机、电视、空调等“舶来品”在中国早早跨入了第二阶段 , 并从“民族”再度走向“世界” , 进行品牌全球化而不只是承接海外订单 。 与之相比 , 洗碗机的跨越来得晚一些 , 在完成在白电、黑电、厨卫“大件儿”的基本覆盖后 , 国内厂商们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
十年前 , 是德国品牌以一己之力在做市场普及、教育 , 五六年前开始 , 一些国产厨卫品牌、综合品牌的加入 , 让洗碗机市场繁荣了起来 , 乃至搅动了洗碗机市场格局 。 其中 , 老板电器去年销量增长105% , 快速攀升为中国洗碗机第二 , 国产品牌第一 。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 , 偶然性在于疫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可控因素;必然性来源于创新、管理 , 比如某种技术突破、产品发明 , 以及多种增长因素的集合 , 产品发明X市场营销X技术突破 。 在国产洗碗机和老板爆发的背后 , 就有着某种必然 。
六年前 , 工程师出身、钻研于产品的老板电器总裁任富佳 , 决定做洗碗机;中国第一批做洗碗机的技术工程团队 , 在为国外品牌代工多年后 , 深刻认识到中国消费者不会购买自己做的产品 。 最终 , 双方在“让中国家庭都用上更适合中国厨房的洗碗机”驱使下走到一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