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货发展历程介绍 yoho有货平台现在怎么样( 四 )


精明的鞋贩子们又岂会错过这等“薅羊毛”的绝佳机会 。 此后 , 不断出现一双球鞋的卖家和买家的地址只隔了一条街区甚至同一小区的情况 。 据腾讯新闻报道 , UFO项目前后共计补贴了大几千万元现金 。
虽然补贴未能给项目带来盈利 , 但却让UFO项目获得了非常亮眼的数据 。 暴力烧钱换来野蛮增长 , 并以此获得下一轮融资 , YOHO!显然深谙互联网企业生长之道 。
这样玩法在不断暴涨的行业可谓势如破竹 , 然而 , 不断膨胀的炒鞋行业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的限度 , 以至引来了监管部门的干预 。
2019年10月 , 央行发了一份名为《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 , 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 , 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 , 并且点名批评了10余个炒鞋平台 , 毒APP和YOHO!皆赫然在列 。
央行要求 , 各义务机构提高对“炒鞋”对关注和研究 , 加强对相关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认真对照上述业务风险 , 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 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 防止“炒鞋”乱象事态蔓延 , 防范群体性金融事件 , 引导理性消费和投资 。
此后 , 炒鞋行业频频受到监管部门和央媒的“通报批评” , 不久前 , 因李宁等国产球鞋价格不正常暴涨 , 人民网发布了名为《人民财评:消费爱国心炒鞋 , 邪气必须狠刹!》的文章 , 提出监管部门应该坚决出手 , 遏制这种扰乱市场的歪风邪气 。 文章提到 , 炒鞋的受益者只有炒鞋客 , 消费者、经销商、品牌都会受到伤害 , 而最终伤害的 , 则是整个行业 。
毒APP被迫进行了两个月的整改 , 并正式改名为“得物” 。 央行的出手不仅浇熄了炒鞋行业的热度 , 也让关注此行业的众多资本望而却步 。 正迫切需要资金救命的YOHO!之后再未能获得融资 。
更为糟糕的是 , 国内潮流市场早已不再是YOHO!一个玩家的时代 。 奢侈品电商FARFETCH在2018年通过收购潮牌管理公司New Guards Group , Farfetch间接拿下了一系列时下Off-White、Palm Angels、Ambush、Heron Preston等最炙手可热的年轻人品牌 。
2020年11月 , 阿里巴巴集团、历峰集团和开云集团控股公司Artemis对FARFETCH进行了 11.5 亿美元的投资 , 建立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合作达成后 , FARFETCH发发奇也顺势入驻天猫奢品 。

有货发展历程介绍 yoho有货平台现在怎么样

文章插图

为适应中国市场 , FARFETCH还给自己起了个很有辨识度的中文名 , “发发奇” 。 根据FARFETCH最新的2021第一季度报 , 包含了潮牌管理公司New Guards Group的品牌业务部门GMV则上涨4.6%至1.12亿美元 , 毛利率提升至51.4% , 占比已达12% 。
事实上 , 天猫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也早已把锚头直接对准潮流生意 , 主动与国际潮流和奢侈品牌接洽 , 邀请它们在平台上开设旗舰店 , 苏宁易购也开始试水潮流业务 , 推出“趣逛逛” , 通过整合当下直播销售和主播孵化 , 融入商业实体 。 年轻消费者接触时尚潮流品牌的渠道越来越多元 。
不仅是外部市场环境急剧恶化 , YOHO!起家的潮流媒体同样面临增长放缓的危机 。 与YOHO!同为潮流媒体与电商平台的香港HYPEBEAST集团2020年报显示 , 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 , HYPEBEAST销售额同比增长11.8%至7.51亿港元 , 净利润增长6.4%至6577.5万港元 , 收入和利润均远远低于2018年74.56%和36.81%增长速度 。
内忧外患的YOHO!渐渐被逼上了绝路 。 最开始 , 供应商发现有货的结款速度越来越慢 , 直至彻底无法结款后 , 导致部分品牌合作破裂、先后退出平台 , 有货的电商业务不可控制地走向了崩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