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冬是几号 立冬是几号(16)



立夏:5月5日或6日

我们这里立夏有吃面条的习惯 。 立夏后天气会变得越来越热, 过不了多久就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 很多人到了夏天食欲会大减, 所以在夏至这一天会做一顿过水面来吃, 一是为了增强体魄, 二是为了纪念不久后到来的麦收 。

立秋:8月7日或8日

立秋贴秋膘, 北方人喜欢在这一天包一顿饺子来庆祝 。 立秋以后天气会越来越凉快, 人们会食欲大增, 吃一顿饺子可以弥补整个夏天出的汗, 也可以为不久后到来的寒冬积累过多的脂肪 。

立冬:11月7日或8日

立冬后就预示着寒冷冬天的到来, 立冬有北吃饺子南吃鸭的风俗习惯 。 天气慢慢变冷, 人们要多补充热量和能量, 因为肉类中含有的蛋白质最高, 所以冬天吃肉是最好的选择 。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更正, 第一个不是立冬, 应是立春 。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 “立”是“开始”的意思, 自秦代以来, 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 春是温暖, 鸟语花香;春是生长, 耕耘播种 。 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 都被称为春天 。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 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 。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 祈求丰收 。 回来之后, 要赏赐群臣, 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 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 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 。 斗指东南, 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 故名立夏也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 四月节 。 立字解见春 。 夏, 假也 。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

在天文学上,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 是夏天的开始 。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 炎暑将临, 雷雨增多, 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 到了立秋, 梧桐树开始落叶, 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 从文字角度来看,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 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 等到"立秋"时辰一到, 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 "奏毕, 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 以寓报秋之意 。

立冬,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 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 此时, 太阳位于赤纬-16°19', 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 。 立冬过后, 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 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 立冬期间, 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 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