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后, 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 但降水仍然不多, 加上春季多风, 蒸发强烈, 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 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 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 “立夏三天遍地锄”, 这时杂草生长很快, “一天不锄草, 三天锄不了 。 ”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 抗旱防渍, 又能提高地温, 加速土壤养分分解, 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 小满者, 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 但还没有成熟, 约相当乳熟后期, 所以叫小满 。 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 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 。 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 促进分孽, 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 。 小满以后, 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 。
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 这时太阳到达黄径75° 。 从字面上说, “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 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 抢收十分急迫 。 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 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 故又称“忙种” 。 “春争日, 夏争时”, “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 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
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 芒种一到, 夏熟作物要收获, 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 春种的庄稼要管理, 收、种、管交叉, 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 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 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 真是“芒种芒种, 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 收获的时间性强, 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 。 这时沿江多雨, 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 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 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 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 “收麦如救火, 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 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 抢割、抢运、抢脱粒 。 “春争日, 夏争时”, 一般而言, 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 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 。 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 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 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 得不到任何效益 。 “芒种栽薯重十斤, 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 麦后有雨赶快搞” 。 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 时间就是产量, 即使遇上干旱, 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 切不可消极等雨, 错过时机 。 “芒种忙, 下晚秧”, 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 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 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 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 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 。 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 由于气温高, 芽头长得快, 容易粗老, 一定要及时采摘, 加工细制, 提高品质 。
芒种后, 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 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 雨日多, 雨量大, 日照少, 有时还伴有低温 。 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 百渎交流海面宽 。 良苦吴农田下湿, 年年披絮播秧寒 。 ”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 河满沟平, 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 芒种时节, 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 需水量多, 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 。 但若梅雨过早, 雨日过多, 长期阴雨寡照, 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 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 “圩田好作, 五月(农历)难过”的农谚体现了在抗灾能力极低的旧社会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 。 在“样样都忙”的芒种之时, 防汛抗灾工作千万不可放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